引用本文:张仁开.新时代学会高质量发展思路和举措研究——以上海市级学会为例[J].今日科苑,2022(6):68-79.
摘 要: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对各类科技社团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以上海市级学会为例,分析了新时代特别是“十四五”时期学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研究了“十四五”时期推动学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愿景、重点举措和对策思路。“十四五”时期学会高质量发展面临重大需求和重要机遇,推动学会高质量发展,要聚焦绕学术引领、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现代化科技社团等四个维度,加快部署实施一批重点任务举措;同时,政府管理部门应在资源保障、管理机制、氛围营造等方面给予支持。
学会(包括研究会、协会,以下统称为“学会”)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力量。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都迫切需要包括学会在内的科技社团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更好支撑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实践工作中对学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理念取向和路径选择还缺乏深入研究和探索。
从理论文献数量来看,目前仅有少数学者论及学会高质量发展。例如,陈颖等人探索了学会通过协同政、产、学、研、资等资源要素,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吴超等人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参照,提出应从完善制度环境、培育枢纽型社团、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国际化战略等方面推动学会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孙录宝的研究认为,科技社团应该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科技中介大平台等方面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张良等人的研究认为,上海应从突出科技类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定位、增强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科技决策能力、完善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体系、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科普活动主力军作用、重视孵化器类科技机构链接作用等方面,强化科技类社会组织功能、推动科技类社会组织持续发展。面对新时代新战略新要求,学会必须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加快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主战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彰显科技社团组织的担当和作为。
新时代召唤新作为,“十四五”时期是包括学会在内的各类科技社团组织继往开来、再建新功的重要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增强城市软实力,加快提升科创中心策源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既对学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学会实现新发展的重大机遇。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发达国家试图利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对抗科技全球化大趋势,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将更为复杂多变,进一步深化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亟需拓展新的渠道、载体和方向。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包括学会在内的科技社团组织必须大力拓展和发挥科技外交、民间学术交流的功能作用,为上海科技创新发展搭建更多的国际舞台、争取更多的国际资源。
从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等国际知名、世界一流科技社团来看,学会作为非政府组织,通常能够为其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交流以及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等发挥积极作用。在我国,中国科协等科技社团组织能够较好地规避官方关系变化对科技合作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拓展合作交流的空间。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所谓“制裁”,停止了许多科技领域的官方合作;但从1989年下半年到1990年的一年半时间内,中国科协及所属学会举办了13个国际会议,接待了2000多名各国科技人员,以民间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的形式,加速了我国同国外官方科技合作关系的恢复。
一方面,新时代加强社会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学会等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先后5次提到了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不可缺失的“黏合层”。上海《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沪委办发〔2019〕78号,简称“科改25条”)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和政府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政产学研用结合与协同创新”。学会作为知识型、科技型的社会组织,其特色优势突出,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研组织模式的变化和科技工作者个性化需求的凸显,学会的运行机制和模式面临调整,其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传统业务面临挑战,既需要促进传统业务模式的创新发展、根据新时期发展需求加快培育形成自己的核心品牌和竞争力,更需要学会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完善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着力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最广泛地把科技工作者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团结起来,更好服务现代化大都市的社会治理和创新发展。
“十四五”时期,上海科创中心将进入全面提升策源能力的新阶段。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既为学会发展提供了更大机遇,也对学会自身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学会提供全方位支撑。
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的策源和涌现,需要不同思想的交融、不同观点的碰撞,这就需要各类学会搭建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依托高水平学术交流,助力原始性的创新突破和新思想、新发现的传播扩散,促进新知识产生、传播和应用。在大科学、大产业时代,新技术的突破、新发明的产生和新产业的策源,需要集成技术、产业、资本等各类要素,发挥集中优势攻关。学会可充分发挥其协调左右、联络内外的中介功能,在促进产学研结合、完善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参与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上海以传统学科、专业和技术领域为主的学会构成还难以适应科创中心布局和发展需求,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一些交叉学科、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亟需建立一批新的学会等科技社团组织或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需要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方面,而是迫切需要个性化、多样化和更加公平、优质、泛在可选的服务。我国社会经历了从“整体性社会”向“多样化社会”的深刻转型。科技工作者的就业和流动日益多样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活跃性越发明显,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更加凸显。但是,囿于科技社团自身服务能力的制约,与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相比,科技社团掌握的服务资源较少,资源配置能力和活动空间有限,因而在科技工作者中的影响力偏弱,难以真正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科技工作者的诉求和需求。
面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学会有责任、有义务从建设科创中心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促进交流,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精准化的优质高效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工作者的个性化需求。
多年来,上海市科协通过星级学会评估与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学会服务区域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的能力,加快培育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学会工作品牌,逐步形成学会聚焦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常态化、BOB·体育综合APP下载规范化、品牌化的发展格局,在促进学术繁荣、推动学科发展、传播科学思想、培养科技人才、加快成果转化、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优化科技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底,市科协主管及所属的市级学会达到201个,占本市科技类社团数的35.5%,其中星级学会118个,占比58.7%。市级学会共有个人会员约28.4万人,单位会员约1.64万个;年度净资产合计达到3.88亿元,年度总收入合计超过4.55亿元,纳税总额超过3717万元。
但是,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学会改革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学会所举办的各类学术活动缺乏创新性,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够;学会的决策咨询研究能力和智库功能整体较弱,对地方和行业科技创新战略实施的支撑力不强;学会业务工作如学术交流、科普、人才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等各项业务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有的学会难以适应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紧迫需要,在自身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学会经营能力、公共服务产品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然而我们也应看到,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由量变到质变转化中的问题,是新时代推动学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的新瓶颈,也在客观上为学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学会必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为突破口,以增强学术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基础保障能力为导向,以提供更多更好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为目标,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发展的新使命新目标新任务,在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面对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和科创中心全面提升策源能力的新要求,学会应创新运作体系,增强业务能力,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和服务科创中心建设。要紧紧围绕“四服务”的职责定位,牢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自觉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推动创新、强化服务、拓展提升、开放协同、普惠共享的工作方向,提高站位,拓宽视野,准确把握学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树立经营学会意识,深化学会治理体系改革,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努力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学会活力的源头活水。坚持党对学会工作的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学会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类学会要以党建工作为统领,确保学会及业务发展的正确方向。当前,要聚焦科创中心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要求,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培育学会自身的优势业务和品牌活动,积极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服务广大科技人才成长成功,是科协组织的基本职责。各类学会要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中心的发展宗旨,把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学会的立身之本和使命初心。及时倾听会员的意见建议,从学会和科技工作者的具体需求出发,确立学会业务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引领行业科技人员共同发展。
从国内外优秀科技社团的案例来看,运行良好的学会一般都拥有专职、专业化的运作和管理团队,从而保障其主要业务持续发展。各类学会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善于“经营”,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和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运作规则,坚持按章程办会,按章程开展业务,推动学会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品牌活动和项目是学会吸引凝聚广大会员的有效载体,领先的业务能力是学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学会要善于借势发力,整合各类资源,抢抓发展机遇,培育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枢纽型的品牌活动和项目,并以此为平台,推动学会发展,服务科创中心建设。
开放协同是学会吸取各方资源、借势借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实践中,学会在事业发展上要突出跨界融合、开放发展和国际合作。一方面,要有国际视野,通过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和载体。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势借力,加强与行业学科领域相关组织的合作联动,特别要注重与行业领域企业的合作,优势互补,协同打造品牌,实现共同发展。
学术是学会的生命线和立身之本。学会应把学术交流作为主业,以学术为核心、学科为载体、学风为保障,依托高水平学术交流,培育高质量学术期刊,稳步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厚植创新发展的土壤。增强学术引领能力,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活跃学术思想,激发创新思维,推动新思想、新发现、新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助力原发性的创新突破,不断提升学会服务学科发展、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
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是学会的基本职能。学会要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理念,加强与各类创新主体、社会组织的联合联动,形成“上下贯通、内外联动、步调一致”的社会化工作格局。要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与国内外同行“交朋友、结对子”,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政府市场两种机制、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新格局,助力上海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
科学普及是学会的重要功能,也是学会融入社会、服务公众的主渠道。应从学会所属的学科专业领域出发,构建现代化的科普工作体系,结合重大科技事件、科研成果、社会热点等开展科普活动,开发优质科普资源,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加强应急科普和科学辟谣,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对学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聚焦创新链整体效能,畅通优质创新创业资源下沉通道,通过构建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赋能型科技创新协同组织(如专委会等)、建设科技服务团队等多种方式和渠道,面向地方发展、产业集群、重点企业提供定制化、组合式专业服务。创新服务机制,搭建服务平台,丰富服务手段,助力科技与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服务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是学会的初心使命。学会应加快完善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人才、成果、技术奖励体系,形成体系化的科技人才举荐表彰体系。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表彰举荐,促进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企业科技人才的合作交流,畅通科技人才从同行认可走向社会认可和政府认可的通道,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蓄水池。
服务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是学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面。学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形成响应社会关注科技话题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重大决策咨询选题机制,及时反应科技工作者意见建议,持续增强服务党和国家科学决策的能力,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和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智库平台。
加强自身建设、成为科技工作者的温馨家园是学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学会的内在要求。学会应强化章程意识,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增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引领力。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密切与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和工作联系,把学会建成团结奋斗、爱国奉献的科技工作者精神之家、价值之家、发展之家,建成追求卓越、创新突破的科技工作者筑梦之地、赋能之地、成就之地。
“十四五”时期更好推动上海市级学会发展,应围绕学术引领、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现代化科技社团等四个维度,部署实施若干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助力学会全面提升面向未来的发展能力,加快建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广泛影响力的现代化科技社团。
针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多元化、多样化需求,聚焦科技前沿,创新交流方式,引导科研方向,促进学术交融,推动自主创新,持续举办各具特色的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高端学术交流品牌是学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要对接世界科技前沿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大需求,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久久为功、长期坚持,培育打造系列化、品牌化的高端学术交流活动。要以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和水平为重点,积极探索学术交流的新内容、新形式,着力提升现有学术活动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积极向国际组织申办或牵头主办国际学术会议,策划举办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盛会,提高国内学术会议的国际化水平。
学术期刊是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成果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掌握科技创新话语权和知识产权的主要平台。学会应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整合学术和产业资源服务期刊发展,强化数字化、新媒体运营,促进期刊编辑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全面提高办刊专业化、国际化水平。要加强期刊出版伦理制度建设,规范同行评议和论文审校流程,完善作者署名、数据真实性等细化要求。要积极推动学术评价、科技评价机制改革,发挥学术评价、科技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推动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培育学术自信。
针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多元化、多样化需求,持续举办各具特色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科技工作者领衔申办以同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同行研究者为主体、交流最新学术成果和学术信息的小型高端前沿专题学术会议。积极开展学科进展、学科发展史、学科前沿热点研究和技术研究,撰写、出版高学术价值、高研究水平的学科发展路线图、技术预见报告、学术专著等,引领科技工作者前瞻科技大势,统筹谋划科研方向和学科未来。创新学术交流新模式,积极举办“会、展、赛”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会议,把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展示、面向爱好者的人才选拔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发展的主题。作为具有典型专业性和科技性的社会组织,学会应以落实“科创中国”上海行动为牵引,建设精准化创新服务体系,培育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促进区域创新协同,充分释放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助力高质量创新发展[12]。
充分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科普服务全链条,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能力建设的提升,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聚焦民生关切,贴紧群众需求,扎实推进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促进科技惠民、科普益民,提升市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合作,结合世界水日、世界人口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卫生日、全国科普日、上海科技节、浦江创新论坛等相关节日或重大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科普活动。针对青少年、城镇劳动者、农民、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多样化科普需求,聚焦科技创新、科学精神、科学生活,创制一批高水平的科普产品和科普课程,提升优质内容的原创能力。结合学科优势和行业资源,对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需求,加强应急科普内容制作,推出高质量、系列化的应急科普套餐。促进“互联网+科普”深度融合,开通微信、微博公众号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公众号,利用新媒体扩大科普受众,增强科普感染力。加强科普中国e站建设和“智慧科普”推广应用,提升科普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科普品牌。
充分发挥广泛联系科技工作者、专业化程度高、社会信誉好等优势,以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产业主体、学会主角、专家主力的原则,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创新能级,采取有针对性的对接举措,聚焦区域特色产业举办科技论坛、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等,引导创新创业要素向区域重点发展产业、重点科技园区集聚,激发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凝聚和动员智力资源,促进创新要素供需精准对接,形成共建、共享的线上科技创新生态圈,服务所在行业和区域的创新发展。建设学会主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机构共同参与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产业研究院、联合体,分层分类提供专业服务,探索融通创新新模式新机制。积极开展科技评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标准研制等,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科技类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方。打造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链条的科技中介服务,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对接科技企业需求,为科技企业上市融资、人才聘用、成果转化、技术研发等提供专业服务。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通过举荐和激励科技人才,有效凝聚和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科技人才成长成功创造条件、提供良好氛围。深入园区、企业,开展创新方法培训、知识产权巡讲,提升园区企业科技人员的职业素质;围绕非公企业科技人员的职业发展,做好职称申报受理服务。以弘扬科学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倡导优良学风,展示科技工作者的突出贡献和感人事迹,维护好、塑造好科技界的社会形象,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加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成长规律和政策研究,为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创新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组织机制,对接相关行业和学科领域的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专业行业优势,积极承接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交办的决策咨询调研任务。注重搭建多样化协同研究和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与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沪上知名智库的合作交流。着力提升调查研究和科技建言能力、扩大行业和社会影响,加快培育科技建言品牌,致力于建设专业化、平台型科技创新智库,成为独具特色的科技社团思想库。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上海正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广大学会应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提升科创中心策源功能、长三角一体化、高水平科技对外开放、五大新城建设、五型经济发展等战略部署,构建内外联通的服务网络,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
以人才共享、平台共建、科普合作为抓手,深入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交流,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共同拓展长三角科技人才服务,引导各层次人才在长三角产业创新链中有序、柔性流动与优化配置,共促区域创新发展。加强与苏浙皖相关领域学会合作,共同搭建区域性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共同培育具有学科标志性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原创品牌。聚焦长三角重点产业发展新领域和新方向,共同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学术活动品牌。
加强与国际科技界、学术界的联系,为科技工作者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中外科学家交流交往渠道,积极推荐本土优秀科学家进入国际科技组织领导层,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组织中任职并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民间科技外交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民间科技交流,形成深度融合、互利合作的对外民间科技交流新格局。加强与国际科学组织、海外科学社团、海外华人科技社团的多方协作,搭建跨区域、跨学科、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围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发挥学科行业优势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成果引进转化,整合国内外资源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
加强党对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学会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探索学会治理现代化的标准与路径,深化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学会发展能力,引导优秀学会向现代化、国际化目标迈进。
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创新学会党建模式和机制,将所在学科和行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团结凝聚在的党的周围,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奋斗。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载入学会章程,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积极组织行业学科领域的科学家讲党课,用科学家话语体系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依托各类渠道、载体组织理论宣讲,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把讲“国之大者”与讲科技工作者利益关切结合起来,用党的创新理论在科技界凝心聚力铸魂。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对科技事业的方针政策,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努力奋斗。
按照中央和上海市委关于群团组织改革要求,持续深化学会改革,优化学会体制机制和服务管理,激发学会活力和凝聚力,切实增强对科技工作者的组织服务能力。完善党委、理事会、监事会协同决策机制,探索“功能性党建+现代社团制度+业务赋能”三位一体学会治理模式。把学会换届、年检、变更作为推动治理改革的重要关口,提升学会依法依章办会意识和能力。落实民主办会,推选政治意识强、学术水平高、群众基础好的专家和实务工作者进入理事会。以增强学会办事机构基础保障能力为主线,推进学会办事机构实体化建设,加快学会秘书长全职化履职和专职化聘任。加强和规范学会分支机构建设,完善学会组织网络体系。顺应学科广泛交叉、领域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积极与学科相近、联系密切的学会组建学会联合体。
人才资源是学会能力建设的关键力量,加强职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是学会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首先,要重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教育、辅导等方式加强社团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职能,加快促进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并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学会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有条件的学会应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动态人事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社会化、职业化的学会人才进入机制,完善学会人才培养制度、激励制度、薪酬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二,逐步增加专职工作人员数量。专职化工作人员尤其是专职秘书长是保障学会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学会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吸引、培育、留住一批优秀的专职工作人员,保障社团稳定发展。做好专职人员备案管理与职称评定工作,形成常态化的晋升机制、并推进学会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实现全员聘用制及实行定职定责管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及绩效考核制度。第三,要重视会员队伍建设。会员是学会的组织细胞,是学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对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专业信息获取、论文评审服务、论文发表平台、科技领域权威等方面的优势,广泛吸收科技领域各年龄段、各类行业、各种职业的科技工作者入会,主要通过培养会员归属感和给予精神奖励等方法激发会员提供服务的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公益效率,完成公益使命的目的。
积极开展“科协在身边”“学会在身边”“我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活动,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科技工作者需求,通过表彰奖励、人才举荐、学术交流、志愿服务、建言献策、国际合作等,助力科技工作者更好创新创业创造。打造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推动数字化组织赋能,实现网上“一站式”服务功能的有效集成,以业务应用场景广泛链接科技工作者,推动工作上网、服务上网、活动上网,打造开放融合、关心关爱、共建共享的温暖精神家园。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关爱,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机制,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为相关科技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特定时间节点,开展专家休假、文化交流、走访慰问等活动,关心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和帮扶服务工作,积极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维护好、实现好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
持续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加强科学伦理建设,在全社会营造理性质疑、求实求真、探索创新、包容失败的科学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自律自净功能,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制定、诚信教育引导、诚信案件调查认定、科研诚信理论研究等工作,实现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净化,努力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设立学术诚信档案,建立合理有效、公平透明的科学不端行为查处制度,公开受理会员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开展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件调查,披露学术不端行为,提高科学共同体自律性。
以经营为核心理念的市场化运作有利于拓宽学会的经济来源、提高运行效率。面对科技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诉求的日益多元化,学会必须改变传统的运作理念和机制,应该像企业一样树立精准经营、精准营销的理念,准确识别科技工作者(顾客)的需求,合理定位目标群体(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面向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切实提升学会的经营能力。第一,加强与企业等市场化主体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探索利用自身的学术权威及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地位,通过协助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等,采取企业赞助、企业冠名、有偿使用社团名称或商标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既从企业获得资金资助和业务发展资源,也帮助企业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行业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第二,自主开发市场化的业务项目。借鉴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从事自营创收的经营活动。采用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对自身和服务进行开发、包装和宣传推广,寻求组织发展所需资金,提升品牌形象。例如,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的同时,针对特定需求的客户(公众)群体,开展诸如科普研学旅行、知识付费等个性化的科普服务产品,通过收取服务费,实现盈利创收。第三,在开展公益性服务项目中,也要注重市场经营和营销理念的有效运用;注重节约成本,提高活动的效率;注重从需求出发,在准确识别公众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公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和服务。
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快完善和优化促进学会等科技社团发展的专项政策,支持学会围绕科技评估、标准研制、职业资格认定、科技奖励等领域,稳妥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加大对学会党建和办事机构实体化、职业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学会实现秘书长和工作团队的专职化,加强实体机构、专业专职人才队伍的制度化建设。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税收优惠等加大对学会发展能力建设的资金支持。同时,引导和支持学会进行市场化经营,开发基于特定时间、服务内容、受益群体的收费服务项目,提升资金筹集和社会服务能力。
按照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要求,进一步优化和改革学会登记制度和管理机制,探索试行学会“备案式登记”的可行性,支持学会依法直接登记。加强对学会登记、年检等日常管理,依法查处学会违法违规行为,对长期不开展活动、违法情节严重的学会进行清理。鼓励传统产业、学科领域的学会依法注销或转型升级为面向新产业、新技术领域的学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氢能源等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学科领域,鼓励设立新的学会或学会联盟,进一步优化全市学会的学科、产业分布,促进学会结构更加契合新时代创新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需求。
完善星级学会评估标准,将学会创新发展成效和规范管理情况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引导并支持打造一批优秀学会,建设一批在学术引领、智库支撑、科学普及、产学融合、国际化发展等业务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会,做强一批基础研究类学会。
建立常态化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开展学会新任负责人培训、秘书长定期轮训和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坚持需求导向,突出培训重点,围绕党的建设、社团管理法律法规、社团运营实务等,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切实提升学会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围绕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促进科技经济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党建等主题,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及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模式。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加大对优秀学会及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学会发展氛围。
作者简介:张仁开,男,博士,副研究员,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管理。
Copyright © 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400-533-8546 邮箱:derfloor.com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