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533-8546
网站导航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科学家的创业之路该怎么走

时间:2024-08-06 17:24:59 点击次数:

  科学家多从事基础科技研究,变现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创业者能否安全过冬?

  8月中旬,中国科学院与恒大集团在北京举行首批合作项目签约。就在签约仪式举办的半个多月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与到访的土耳其毕尔肯大学教授埃达尔阿里坎进行交流时表示,未来华为每年将投入30亿~40亿美金用于基础研究。

  一个是顶级科研机构拥抱企业,一个是企业大手笔发力基础研究,两个机构的两个动作看似没有交叉,但却共同指向我国科技成果与市场化应用之间严重脱节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季维智在10月27日举行的全球科技青年论坛上直陈痛点所在,“现在我们大多数的科研都是靠政府,靠纳税人的钱来进行研究,而企业的创新大大刺激了美国的科技发展。”

  季维智的看法得到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的赞同。他表示,“国外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的结合是自然而然的。我们还在谈论和强调(其重要性),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还有不足。”

  如何加强这种衔接?事实上,中科院和华为的“动作”恰恰说明了变化正在开始。而在以这两家机构所代表的路径之外,有一群人似乎天生具有“科技”与“产业”结合的特质,这就是走向创业之路的科学家。

  徐冰就是这样一位从学术界走出来的创业者。作为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他的经历颇具典型性。

  “最早期的一些技术创新和突破,我们都是以研究团队的身份在做。”徐冰讲述道,“4年前创办这家企业,也是因为我们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一些具体的技术突破。但这4年来我们不断摸索,如何从学术基因的团队变成一家能够被客户、投资人、产业认可的企业,或者说是赋能者。”

  徐冰所在的创业公司以人工智能(AI)业务为主。如何在这样一个公认是未来产业风口但技术尚未成熟的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徐冰所做的事情远远超越了某个技术在实验室产生新突破这个范畴。他以AI为例讲述了这个行业的规律性。

  “AI本身不是一个产业,AI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一定要跟现有的产业结合,才能形成新的业态。”徐冰说,“这个业态链条其实非常短,短到我认为很多时候只有3层甚至2层。链条里除了我们这些做技术突破的玩家以外,最多还有一层,就是做产品的玩家。”

  徐冰表示,AI技术为全球经济创造出的额外增长价值,做算法和做产品的企业都可以分享到,最终分享最多的其实是一批现有的经济体。换言之,AI工具的最大受益者往往是那些既有的领头企业或各个产业板块的龙头。

  在摸清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对于创业者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徐冰并不认为找准定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如果你真的学术基因很强,有独有、能够保持算法长期领先的科研能力,可以从研究角度找一个切入点;如果你的学术能力不够达到行业领先,但你的产品嗅觉很好,或者你对市场的理解很深入,又或者你有一些市场上的资源,那你可以从产品端切入。”徐冰说。

  但科学家创业的圈子里并不都是徐冰这样的成功模式。这方面,以孵化科技创新项目为主业的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更有发言权。过去数年,中科创星孵化了200个左右的科技项目,这其中不乏科学家创业者的身影。

  “对于科学家创业来说,首先是思维模式的转变。”米磊表示,科学家们过去在搞科研的时候偏向于把项目做到极致,“不追求成本,追求的是突破”,但一旦进入创业模式,思维方式的要求就完全不一样了,转变为“一个商业化的、市场化的方式”。

  科学家最初进入创业者身份时,强烈的思维模式冲突导致的创业进程受阻在米磊的从业经历中屡见不鲜。他讲到,公司是追求大批量一致性的生产,但搞科研的人是无所谓的,“科学家又属于智商太高、不需要考虑情商的一群人”,就会产生一定的角色转化成本。

  物灵科技创始人兼CEO顾嘉唯表示,科学家创业者在定义问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陷阱,就是通常意义上大家说的“拿着锤子找钉子”:在尚未真正理解用户长期、短期价值在哪里,也不能深耕用户场景的前提下,就开始做技术。

  “经典的科学家思维是,我有一个很好的理论,我去想怎么把这个理论变成技术、产品,然后再去想这个产品到底谁需要,谁去买,如果是典型商业思维,可能会反过来,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我找什么东西能满足他,再去把这个东西做出来。”王卓然说。

  “过去一段时间其实有特别多AI创业者都是拿了AI投资机构的钱,机构给他找方向。”顾嘉唯说。

  不过,米磊并不认为这种问题无法解决,“科学家是一个学习能力特别强的群体,只要他愿意做这件事,愿意学习,他都能搞定”。

  尽管如此,科学家创业还是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很多教授同时又是公司创始人。在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或科研工作者选择创业。那么,当投资者看到科学家创业项目时,科学家或者科研工作者的身份会不会加分于投资人的投资决策?

  半岛·BOB官方网站

  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彭适辰表示自己在过去做早期科技投资的经历中,有很多是跟科学家或科学创业者合作,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

  “一个公司不是只有技术就能成功,重要的是,创业者要了解自身的能力在哪里、不足的地方在哪里。”彭适辰说,“因为创业永远是一个团队,假如你明明在某些方面没那么理解,又强要做决策,那风险就非常大。”

  对科学家的创业项目的价值评估方面,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辰德投资公司合伙人赵瑞林对此表示赞同,他说,“MIT(麻省理工学院)一出现新科技就会马上去市场上调查,调查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定价,而中国这方面还差得很远,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定价还不够深入。”

  赵瑞林认为,对于很多从科学研究走出来的教授而言,他们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价值不菲,但资本市场可能对此并不认同。

  “很多科研人员几十年或一辈子磨一把剑,所以他就会把他的研究成果看成宝贝,很难放手。”赵瑞林表示,这也会导致科学家创业者很难找到投资。

  随着近来全球经济、股市、资本市场等的一些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有人预测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个资本寒冬。科学家多从事基础科技研究,变现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创业者能否安全过冬?

  “资本寒冬已经来了,但我认为是一个好事。”彭适辰表示,“因为资本寒冬会把所有的泡沫去掉,这时才会看清谁是真正有能力的创业者,谁不是创业者。”

  “技术创业者要识别投资人。”顾嘉唯表示,最重要的是找对长期价值投资者。他认为,这种投资者与其他型的投资者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是否等得起。

  此外,打铁还需自身硬,创业者自身才是创业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顾嘉唯以AI为例讲道,“企业在弱人工智能时代能不能活下来,要靠自己的利润和灵活性。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在现在寒冬的时候,没有利润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很难融到钱,因为绝大多数的投资者不是长期价值投资者。”

Copyright © 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400-533-8546 邮箱:derfloor.com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