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在线登录“行之愈笃,知之益明”,这是沈书羽对过往求学之路的总结,也是她未来持续努力的方向。
凭借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突出表现,以及拥有独立思考能力、领导力与社会责任感,她获得了由学院颁发的“兴青年”和“筑梦未来”两项奖学金。
本期Hey!年青人,2021级财务学专业博士生沈书羽同学向小管分享了她的求学故事和社会实践感悟。
本科入学时,沈书羽还是一个沉浸于严谨的工科思维训练中的工科生。不过,在接触到社会科学课程后,她发现金融、商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更能满足她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于是我选择了转专业。”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沈书羽觉得她是把自己放进了一个方程式中,“这就像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学会转弯能够让我进一步在职业生涯里,实现认知、技能和价值的平衡。”
原本沈书羽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去头部金融机构工作,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自我认知不断提升的同时,她开始探索新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
“参数的变化可能会短暂地打破平衡,每个人面临的条件不同,要学会找到自己的最优解,目前我依然在积极探索未来可能的方向。”
谈及读博体验,沈书羽一方面觉得自己“对金融、企业比较感兴趣,性格也算沉稳,坐得住”,所以比较适应读博的压力和节奏,另一方面,遇到的良师益友也让她的读博之路走得更为坚定。
“但当我跟随导师一步一个脚印,层层深入,从理论到事实,从数据处理到论文撰写,从自我推敲到同行讨论,全方位体会过学术研究后,才发现科研更多地要求博士生们专注、细致、自律,以及学会运用规范的学术方法,来推动细分领域的一点点发展。”
学术成果得到积极的反馈,是每个博士生最开心的事情。“2022年,我的一篇工作论文被国际金融顶尖会议FMA Annual Meeting接收,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作为论文的报告者,这场正式的全英论文汇报和后续直面全球学者的问答交流,成为沈书羽在管院最有成就感的事之一。
读博期间,沈书羽作为主要负责人和核心成员参与到了几个大型的公益社会实践活动中。“走到现实生活中,才能找到典型事实(stylized facts),为我们的研究假设和数据描述找到逻辑支撑。”沈书羽认为,负责任的学术研究应当符合社会认知,揭示社会规律,并为社会发展引路。
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22年暑期“防范金融诈骗,共筑金融安全的围栏”志愿服务项目。作为团队成员,她负责在自己的家乡浙江嘉兴,统筹完成相应的宣讲任务。
在某次金融反诈知识分享会上,她遇到了一批特殊的听众——拆迁户。不同于社会实践中常见的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对象群体,拆迁户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名金融专业的学生,积极向大众普及现代财富观念、解析专业金融知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协助识别、制止诈骗活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在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沈书羽深刻感受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科技驱动发展的重要性。
实践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意料之外的情况。“我们在和实践所在地对接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期待上的分歧,比如对方希望我们拓展内容,顺带着就帮其完成了社区工作的KPI。
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态度诚恳地沟通交流,当然偶尔也要做出适当的让步,可以较大程度地保证实践活动顺利进行。”沈书羽说,这些挑战和考验也是社会实践的魅力所在,能够让在校学生走出象牙塔,接触到社会上形形的人,锻炼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
近日,沈书羽获得了由学院颁发的“兴青年”和“筑梦未来”两项奖学金,感恩获奖的同时,她也分享了自己未来的计划和理想。“能够获得奖学金很荣幸也感激,谢谢大家对我能力的认可,这将激励我继续前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后续,我的学术研究将继续聚焦于ESG、企业创新等领域,努力做实事,服务人民群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