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高校教师的学术创业活动,不仅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而且体现着学科间的差异。学术创业政策、创业身份认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着地方高校教师的学术创业活力。因此,可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突破地方高校教师学术创业困境,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学术创业。
【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师 学术创业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广大地方高校教师是利用知识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力军,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但同时面临着一些困境,制约学术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影响高校和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为此,可从政府、地方高校、教师三个层面入手,破解地方高校教师学术创业困境。
积极参与学术创业活动。一般认为,学术创业指的是研究机构或学者利用科研成果进行的商业化活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教师作为知识、技术、专利的拥有者,积极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创办衍生企业、开展技术转让、进行合同研究、参与行业培训、提供服务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学术创业活动。学术创业活动不仅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在学术创业过程中,地方高校教师能够区分教学、科研工作和学术创业活动的关系,认识到高校教师学术创业活动的首要目标不是获取商业利益,而是搭建科研成果的转化平台,更好地促进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展以及创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学术创业与其他社会创业形式相比,区别在于科研人员是基于自身或所在机构的科研成果进行创业活动。从学术创业的内容上看,地方高校教师的学术创业活动与教师自己的学科专业和科研方向密切相关;从学术创业的环境上看,地方高校教师的学术创业活动是在非商业环境氛围的高校中孵化出来的;从学术创业的资源上看,地方高校教师在学术创业过程中积极利用所在高校的办学优势、学科特色、学术团队、学术资源、校友资源、社会声誉等。因此,基于学科专业的学术创业活动,是地方高校教师创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体创业活动的最显著特征。
创业形式彰显学科差异。一般来说,理工科专业教师的学术创业活动,更多的表现为利用专利和技术创办衍生企业、进行技术转化、申请技术入股、担任技术顾问等,而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教师的学术创业形式,更多表现为合同研究、顾问咨询、培训服务、公众演讲、创业教育、组织展览等。由此可见,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学术创业形式和类型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学术创业活动具备鲜明的商业价值,而有些虽然商业价值较低,但却具备更深远的社会价值,比如对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可能对地方高校的创业生态系统带来更加广泛的影响。因此,现在一般将超越传统教学和科研之外的商业化或非商业化活动,统称为学术创业活动。
国家的学术创业政策尚未落实到位。当前,国家和省级政府层面相继发布了学术创业的相关文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可以说,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的政策框架和政策环境已经初步具备。但有些地方高校在政策的对接和落实方面不够到位,导致地方高校教师在创业过程中的政策获得感不强,造成了政府层面鼓励学术创业 “雷声大”,而地方高校落实学术创业“雨点小”的尴尬局面。不可否认,有些地方高校已经结合国家和省级文件要求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但这些措施与政府层面的学术创业政策尚未完全对接、彻底打通。此外,不少地方高校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僵化,导致报账手续繁琐,经费使用率低,严重制约着地方高校教师学术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学术创业者的身份认同存在悖论。与其他社会创业主体相比,高校教师在学术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身份认同问题。到底是学者,还是创业者?到底是以创业为主,还是以教学科研为主?这些困惑的客观存在,反映了地方高校教师在学术创业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存在悖论。目前从事学术创业的教师对学术创业身份认知还存在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纠结感,甚至还有一些迷茫和彷徨,这种内心焦灼、游离、挣扎的状态,势必影响着学术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学术创业活力。决定高校教师学术创业水平、层次以及活跃程度的深层因素,多源于高校所在国家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研究型大学比地方高校的教师学术创业活力大,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高校比中西部高校的教师学术创业活力大。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是,地方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当地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机和活力。地方高校教师的学术创业活力,更要受制于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形态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一是在政府层面。首先,尽快完善地方高校教师学术创业的制度保障体系。政府层面在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的同时,可尽快完善高校教师学术创业的制度保障体系,畅通自上而下的学术创业政策链,促进区域内的创业生态良性发展,切实为地方高校教师的学术创业活动“保驾护航”。其次,探索设立地方高校教师学术创业专项资金。建议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试点探索的方式,先在某些省份提供一些专款专用的科研人员学术创业资金,然后结合探索经验,不断优化专项资金的政策设计和杠杆驱动,以便精准解决地方高校教师在学术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最后,加大学术创业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力度。为鼓励地方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学术创业活动,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进一步扩大高校的科研自主权,逐步有条件下放科技成果转让的审批权,让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收益过程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此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可以逐步放开对地方高校的人员编制和岗位结构限制,让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制定符合办学实际的人事管理政策措施,消除教师学术创业的后顾之忧,激活教师学术创业的活力。
二是在地方高校层面。首先,将学术创业绩效纳入职称评审体系。美国密歇根大学在促进教师学术创业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该校将教师的申请专利、技术转让、创造发明的数量,创办公司的情况以及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情况,作为终身教职和职称晋升的明确条件。其次,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为了鼓励高校教师在学术创业中取得优异成绩,世界著名高校纷纷出台奖励政策和措施,不断激励教师的学术创业活动。比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就通过“年度教师研究奖”奖励教师的创新创业行为。符合地方高校实际的学术创业激励政策,是激发教师队伍参与学术创业活动最直接的政策措施。最后,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氛围。地方高校不仅要将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要主动与高校所在区域的产业特征、文化传统有机结合,精心培育区域内的创新创业文化,积极推动与政府、企业、市场形成互动耦合和相互共生的创业文化体系,提高区域内不同主体间的创新创业能力,着力打造有影响力、辐射力、品牌力的创业文化群落。
三是在地方高校教师层面。首先,树立正确的学术创业价值观。地方高校教师在明晰自身价值的前提下,要主动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对标政府部门和学校的学术创业政策,区别看待学者身份和创业者身份,保持两个身份的平衡和协同,合理分配两个身份的精力投入,在两个身份的融合过程中,进行身份悖论整合,推动学术创业“元身份”的形成。其次,主动弥补自身学术创业短板。在学术创业过程中,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创业阶段,主动借助专业的市场中介机构,来招募管理团队、销售团队、财务团队等。除此之外,还要善于从母体高校中获取便利的资源和条件,在不断提高自身学术资本转化能力的同时,主动投身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进程中,勇于把自己的智慧和学识运用在学术创业中。
【注:本文系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地方高校教师学术创业的响应机制与支持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YJC880022)的成果】
①连惠芗、廖宇:《高校科研人员创业扶持政策与制度优化》,《中国高校科技》,2017年第4期。半岛·BOB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