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是中国创意写作极为重要的年份,不仅学术活动与重要事件频繁,而且在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取得新进展。理论建设上,“以人民性为中心”的学科话语构建、“以在地化为重点”的学科个案、学科经验、学科建设,“以国际化为方向”尝试引介与交流,“以数字化为方法”推进数智教育教学研究等成为重点。基本理论研究的亮点是从人民性立场出发,创意写作的“模仿论”“作者论”“学科史”“故事学”“创意学”“疗愈论”“创意阅读”等核心范畴和命题得到深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创意写作前沿文献翻译、整理与研究”的立项具有标志性意义,为创意写作的学科基本理论、话语构建、学科身份等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基于比较创意写作学的视野,国际对话的空间也得以打开。
2023 年是中国创意写作极为重要的年份,不仅学术活动与重要事件频繁,而且在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中国创意写作再出发”高峰论坛(2023)、第七届创意写作高峰论坛、中国写作学会2023 年学术年会、第八届中国创意写作年会、第二届中国创意写作教育教学实践大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先后召开,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也以“新时代创意写作的际遇与挑战”作为年度会议主题。可以说,创意写作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学文化原创和文学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同时,本年度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和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宣告成立,创意写作类第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创意写作前沿理论文献的翻译、整理与研究”立项,英文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Chinese Creative Writing Studies)由施普林格出版社发行等,这些都对创意写作学科发展具有“事件”性意义。特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修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于2024 年1 月正式公布,把“中文创意写作”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更是凸显了本年度成果的前瞻性和独特的学科意义。
在2023 年创意写作学术活动和实践交流高度活跃的语境下,中国创意写作研究在基本理论、学科建设和实践探索等方面进展迅速。这突出体现在以创意写作以“人民性问题”为中心,“在地化”“国际化”和“数字化”为重点,创意写作的模仿论、作者论、故事学、疗愈论、创意学,以及其社会实践、知识生产等理论命题均有新的深拓或进展,创意写作学学科的话语进一步得到丰富,基本理论框架愈加清晰,实践路径也不断得到明确,整个学科框架、基本观念和方法论方面共识进一步凸显。特别是聚焦于“创意写作的人民性问题”的相关论述,潜在地为中国创意写作学的基本观念和实践论提供了新的阐述框架。
创意写作的“人民性”问题为创意写作的中国化发展和后续实践定调,不仅接续了创意写作学科的民主化、大众化精神,也开启了本土化发展的切入点。葛红兵认为“创意写作和人民息相关,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表达形式,创意写作需要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创意写作的人民性问题首先表现在写作价值观上,创意写作需要表达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以此提升人民思想品格。创意写作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创意写作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它常常以社区写作工坊的形式深入到社区的各个层面,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助力和源泉,它关注社会问题”。人民性问题一方面与创意写作学科所倡导的“人人能写作”的理念密切相关,也与创意写作的社会化实践路径不可分割,同时也是中国创意写作特色话语理论构建的重要工作。针对这一问题,葛红兵、李枭银在《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创意写作理论建构》还强调了“中国创意写作学不仅需要完成创意实践本体论的写作学基础理论创构,也需要为创意社区、创意城市、创意国家的建设提供实践及理论支持”,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创意写作理论建构的新尝试。
与该方面寻求本土理论构建的探索相应的是张永禄等人的创意写作模仿论研究。张永禄、陈至远的《模仿:创意写作的理论渊源与早期实践探索》梳理了西方文论中的模仿论观点,对理论渊源进行了追溯,对古典时期模仿观念、模仿教学法、从模仿到创意进行了审视。目前,张永禄、喻大翔、王宏图等学者在该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积累,创意写作模仿论研究不断被重提,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喻大翔2019年的文章《模式、模仿与创意写作》正是从“创造性”角度理解模仿与创意写作的关系,讨论的是“从模式到模仿”“从模仿到把握”“从把握到自由创造”的不断提升过程。王宏图也从2021 年开始多次探讨了创意写作活动中的模仿写作问题。模仿写作研究关联着传统写作学、修辞学以及创意写作学,是多个写作研究领域的衔接点、对话点之一。
与创意写作模仿论研究寻求本土理论构建的努力对应,刁克利聚焦作者论研究的《创意写作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建构》也着重彰显创意写作的中国特色话语,基于创意写作学科视域展开了作者论建构并主张走向“创意写作诗学”。刁克利的作者理论研究是国内该方面数不多的建构性研究,话语框架和逻辑清晰,在“作者生成论、作者角色论、作者创作论和作者影响论”等多方面有集中的研究。就国内创意写作研究领域来看,基于创造性模仿与作者论的研究仅有为数不多的原创性较强的成果,较为注重学理性层面的建构。例如,刁克利认为,“创意写作的当代建构应该从写作学和写作者这两个方面入手,建构创意写作诗学和创意写作视域下的作家研究”。刁克利的研究与乔西·伯纳德等人倡导的“多模态作者”(multimode writer)研究都比较重视作者身份的复杂性、多样化,关注的焦点是作者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关系,以及突出这类关系与作品生产、创作的具体影响。
许道军在创意写作学科视域下,结合类型小说理论和故事产业研究,有力推进了创意写作的故事学研究。许道军立足故事产业的本体内涵,对故事产业的产业链和产业圈层、开发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故事产业的前沿问题有深入勘察。故事学研究立足于文化产业领域中细分的“故事产业”方向,借助类型学、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进行建构。故事学研究源于该团队长期深耕的小说类型学,在故事成规、人物原型、类型方面又融入了技艺方面的训练。故事学承接了叙事学研究重学理的一面,也加强了相关的实践策略、创作规律层面的研究,未来有潜力构成创意写作学科的“创意叙事学”,在促进文学原创、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对话方面或扮演重要角色。
创意阅读研究方面,本年度创意阅读的视角与基本方法得以进一步明确。《中文学刊》推出了葛红兵的《创意阅读论——创意本位的作者阅读理论研究》,这是作者在2021年的论文《从读—解关系走向读—写关系的当代文本——创意写作学视域下的文本研究》之后的又一次观点更新。他指出:“创意阅读论是创意写作学科视野下的方法论之一,是基于创意本体论“人人能写作”视角的作家式阅读理论,为作者的文学阅读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框架,以帮助提高作者阅读的效果和质量。”创意阅读论是葛红兵早先提出的“创意本位的文科”思路的进一步展开,也是对“读—解关系走向”的进一步提炼。该论点在2019出版的《创意写作教程》中已有初步论述,但到了本年度才有较为系统的讨论,论域更加明确。在该领域,戴凡也是国内较早明确对创意阅读研究的学者之一,在与澳大利亚学者杰里·克罗尔(Jeri Kroll)合作的文章中,她较早对“像作家一样阅读”的理念进行了个案研究。香港浸会大学唐睿的《从创意阅读开启创意写作教育的新探索——基于名著研读与探索故事可能性的教学案例》也是从该角度结合教学案例讨论创意阅读的操作方法和课堂理念,冯汝常对创意阅读的价值功能和课程建设也进行了论述。这些研究正在逐步清理“像作家一样阅读”“创意阅读”的概念内涵,将之整合到中国特色的创意阅读理论话语中去。目前国内对创意阅读的研究亟需加强学科间对话,以促进该方面的学理阐释的多元化、专门化,只有如此未来才有望形成学科基本理论进路。
本年度学科史研究方面主要体现在进一步重视对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发展阶段的界定,以及讲述创意写作在中国的学科发展简史。陈晓辉、安晓东、苏岑等主编的《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设立了“创意写作简史”章节,对主要英语国家和中国创意写作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概述。还有研究人员将学科史的不同写法视为不同的叙事,认为存在迈尔斯、麦克格尔、道森等不同的学科史“叙事”,并从学科演进角度分为“文学表达”“社会表达”“跨界表达”“数字表达”等多元演进的角度进行梳理。当前国内创意写作学科史研究虽然已经对迈尔斯、保罗·道森、黛安娜·唐纳利、格雷姆·哈珀等人的论点相对熟悉,但从比较的视角、阶段性梳理的层面进行研究仍旧较少,在经过前些年对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基本情况的初步研究之后,限于文献获取、论题挖掘等方面的困难,目前的进展相对有限,这对创意写作学科基本理论方面的概念阐释、个案发掘研究等具有一定限制。同时,对作为学科的创意写作在中国的发展简史研究也存在缺失,对中外创意写作基本理论的比较研究也需加强。
总体上,2023 年度以人民性为中心构建中国创意写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正在逐步成型,创意写作学学科基本理论的论域也更加清晰,基础理论中的创意阅读、疗愈写作、模仿理论、作者理论、学科史研究都更加明确,与此前的创意写作的形态论、四位一体的实践路径论等研究不断汇融,它们是未来学科共识形成的基础。同时,创意写作学视域下的文本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瓶颈,关系着创意本位的文学批评、文本阅读方法的实践,也关系着创意写作学学科创意阅读理论的构建。但是目前该方面研究对国内当代作家的阅读方法、阅读经验等关注仍有很大不足,尚未能充分从学理层面将之作为新的文学知识生产、批评视角联系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界对创意写作研究的认识和接受。
与国际范围内创意写作研究在教学法方面的成果迭出相应,本年度国内创意写作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学科话语构建等也取得了新的成果。具体表现在以比较创意写作学为代表的学科细分方向的开拓,创意写作中国化路径的继续推进,创意写作学科史料问题意识的突显,以及学科建制方面的探讨,聚焦学科建设经验总结和个案研究的文章继续增加等方面。
本年度围绕创意写作学科的建设的师资问题、课程功能、教学个案、本土立场等方面的研究和学术交流较为活跃。吴俊强调“在将创意写作列为二级学科呼声日益高涨之际,学术界需要正视创意写作的师资、不同门类高校创意写作课程的功能性质与开设方法等现实问题”。葛红兵、王烯在《与世界对话——比较创意写作学的建构及未来》一文基于对世界范围内创意写作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建立比较创意写作学。王宏图对比较文学与创意写作的关系也进行了论述,认为:“创意写作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能够丰富研究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创作作家的创作过程的影响”。国内英语创意写作教育的主要推动者戴凡也立足于创意写作国际对话的视野,她在《创意写作教学与世界文学交流》中指出“外语创意写作要考虑到文化差异”。这些观点一方面考虑到了中国创意写作的本土现实,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跨文化视域下发展的必要性,将中国创意写作自觉地置于世界文学语境中考量。
英语创意写作教育教学研究作为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对作为创意写作的翻译、自我翻译、二语写作、故事讲述等均有深入探查,以戴凡、房霞、高小娟等人的研究较有代表性。戴凡的《英语创意写作教程》(Crafting Creative Nonfiction i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是当前英语创意写作教育教学的重要总结,也是“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修订版)”之一,为英语创意写作教学奠定了可参照的框架。戴凡在英语创意写作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也着力颇多,目前培养出了国内仅有的两位英语创意写作方向的博士郑炜、李菱,他们在创意写作研究方面均有相应的深入探索。同时,房霞的论文聚焦翻译为基础的创意写作教学法,赵焱等在创意写作二语研究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该方面的研究与国际学界的相关研究同步程度较高。
当前创意写作的中国化路径逐步清晰,正是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发展多元化、深入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在创意写作学科的本土化研究方面,谭旭东归纳了创意写作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基本走势和中国化路径,指出存在多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它承载了创意写作学科建设的某些共识,也蕴含了未来更进一步形成独特模式的基础。与此相应的是,在学科路径的宏观研究之外,从文献史料与学科发展经验着眼的研究也构成了该方向的重要内容。宋时磊从学科发展和理论研究两个层面探究了创意写作学科史料的问题,倡导创意写作学科的史料学研究。邹茜也对武汉大学的创意写作教学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回溯和尝试新定位。宋时磊基于文献与史料为创意写作学科架设研究基础的思路,延续了他之前强调的创意写作研究需要加强的观点,希望能够进一步明确创意写作学科的史料和文献基础,对基本论域进行勾勒。邹茜立足于对武汉大学文学教育、文学交流和文学活动的考察,尝试从本土的学科视野出发勾勒、贯通中国高校创意写作学科的课程渊源、理念脉络,也为当前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史的本土经验发掘提供了新案例。
徐强、张怡微等学者也对创意写作中国资源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勘察,代表了从本土文化资源寻求学科学理建设的力量。徐强在《创意写作的古典资源问题》中强调挖掘中国文化中的古典资源,贯通古典文论、文化精神与现代创意写作。张怡微在《“创意写作”中国化理论资源的可能性》中则立足复旦大学创意写作学科方面近年来的写作工坊训练、故事新编、现代散文到非虚构实践探究本土理论资源,其思路呈现了作家教学的独特性,实现了创作经验的深度融入,具有一定的建构性。
与学科史料、学科渊源角度展开的研究相呼应,在创意写作学科身份方面,随着国内研究人员对创意写作的认知深入,创意写作作为一门学科不断被重提。雷勇集中探讨了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特别是重点论述了对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的建设方向问题。这是他在更早的文章中强调将创意写作作为一门学科看待的呼吁之后,从专业与学科建设层面进行的进一步探讨。随着2024年中文创意写作增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些观点的前瞻性得到了一定的验证,相信该方面的研究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此外,也有研究人员从国外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历史着眼,指出了在二级学科设置之前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王亚惠从创意写作学的学科视域出发,对创意写作的“知识生成”问题进行了辨析,指出了几种不同方向。在创意写作学科知识生产和当代作家参与文学知识生产的路径和机制方面,《当代作家参与文学知识生产的机制和路径研究》一文还指出了创意写作学科建设不仅仅是教学法的普及问题,还是在本土化的语境中作家参与当代文学知识生产机制的有效取径。这些研究聚焦的是基于创意写作的文学知识生产,是随着创意写作研究不断深入,为满足学科话语构建需求而被提出来的。某种程度上,创意写作知识生产的路径与问题是对创意写作学科认知深入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知识生产这一问题表明了当前研究人员对创意写作学科理解上升至新层面。
在创意写作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理念探索方面,李金凤还从思维、方法与过程三个维度对创意写作教学的重心进行了阐述,表明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尝试系统梳理创意写作教学法,力图推进本土化的构建。在本年度的中国写作学会年会上,许峰也就广东财经大学创意写作学科的探索进行了新的阐述,系统介绍了学科实践理念和原则。相关实践还包括《中国创意写作研究》栏目推出的“创意写作在中国”系列个案。该系列个案总量目前接近四十个,浙江传媒学院、岭南师范学院、晋中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学院、澳门科技大学、西华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等都以论文的形式总结了院校创意写作方面的探索经验、理念。不过,虽然目前教育教学方面的实践日渐多样化,但个案研究仍旧需要加强,有研究人员已经指出对于“现存的几种模式需要进一步理论化和体系化”。
国内的创意写作多元实践与国际视野的展开是相互激发、彼此关联的。具体包括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写作、儿童创意写作实践理念与方法、写作疗愈、写作认知转向、创意写作的公共实践的研究等方面。
创意写作的社会实践研究中,以葛亮等人较有代表性。葛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广彩”为例,探究了创意写作对该类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社会传播的推动作用。陈雅楠则将创意写作视为公共文化实践的一种形式,她结合珠海、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情况,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里的社区创意写作的设计和可行性进行研究。葛亮、陈雅楠的研究注重的不再是传统的校园空间、文学空间,而是指向更具有交互性、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社会空间、城市空间、文化空间,创意写作作为一种实践方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公共文化、创意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持,与国际范围内创意写作积极转向社会空间的实践趋势一致。近期叶祝弟发表的论文《作为创意城市基础设施的创意写作》指出“作为创意城市基础设施的创意写作具有物质性、媒介性、公共性和实践性的特性”,可以说正是对前述问题的进一步确认和深拓。
本年度创意写作的多元实践探索还体现在疗愈论研究的推进。创意写作的疗愈论研究以《创意写作的疗愈之维——早期创意写作的疗愈价值及其历史化考察》为代表,开启了新的研究面向。该文从创意写作的学科史入手,历时性地考察了创意写作的潜在疗愈内涵,将之追溯至19 世纪爱默生的观点,将爱默生、巴雷特·温德尔和休斯·默恩斯对“自我表达”的推崇视为创意写作的疗愈内涵,在话语层面为创意写作的疗愈论研究提供了线索和视点。高小娟、刘婕等研究人员在参加2023年美国创意写作研究学会(CWSO)的会议上对疗愈写作和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刘婕的论文《创意写作与疗愈》也对这一趋向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孙国玲也在《心理分析理论视域下儿童创意写作的实践原则》强调创意写作的疗愈内涵,提出了注重安全空间内的自由表达、写作创意的深度体验与以故事讲述为基础的想象激活和转化三大原则。不过,目前创意写作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且它与创意写作自我发掘理论的关系也有待阐述。创意写作自我发掘理论作为学科区别于传统的修辞、技巧教学,在吸收心理学、禅宗的思想和方法之时,细分方向的阐述和建构较为欠缺。创意写作的疗愈论研究与心理学领域的交流和对话仍旧不足,写作疗愈的重要文献译介和方法论问题亟待深入推进。
本年度国内创意写作研究人员对域外的关注体现在“创意写作的认知转向”的阐发,以及对相关论著的评述等方面。英语国家创意写作领域费尔曼提出了“创意写作的认知转向”(A‘Cognitive Turn’in Creative Writing),受到学界关注。《英语国家创意写作的“认知转向”》正是立足于国际视域反观本土化问题,在历时性梳理的基础上试图辨明话语脉络、观念渊源,为学科发展探求新方向、新路径。该方面研究与创意写作自我发掘理论的建构关系密切,也可以视为是创意写作社会化实践的分支方向。此外,对国际创意写作关注较多的还有雷勇对《剑桥创意写作导论》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评述,程倚飞对《创意写作基础研究》研读的心得梳理。随着创意写作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献不断被译介,学科视野和方法也逐步明晰,这是推进创意写作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
本年度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走出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变得更加主动。房霞等在新写作(New Writing)发表了《中文语境下的英语创意写作:翻译作为补充》。《中国创意写作研究》英文版出于学术交流和对话目的也推出了“中国语境的创意写作理论与研究”栏目,收录了包括《疗愈写作:作为创意写作的对立面》,以及《2020 年中国创意写作研究年度观察》等侧重国内创意写作学理性研究和观察的文章。此外,《创意写作研究中的课程、教学法及前沿问题——斯蒂芬妮·范德斯利访谈》《创意写作在社区:理念、实践和问题——贾奈尔·阿德西特访谈》等学术访谈也对中外创意写作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史一凡、刘振聪《国际创意写作研究——基于VOSviewer 的知识图谱分析》,邓冰冰《成为文学地图的一部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创意写作学科发展史》,以及李雅琪的《日本高校创意写作发展述评》等同样为创意写作的中国化提供了可参照的外部个案和信息。
近年来英语国家创意写作的数字转向(creative writing’s digital turn)提出之后,该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前沿热点。本年度国内在该方面的关注力度持续上升,人工智能写作带来的挑战作为本年度的热点话题之一,基于数字化、智能化和交互式的技术,写作实践模式和训练方法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一方面促使创意写作寻求数字化语境中的教学法,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创意写作研究不断反思自身,迎接挑战。
本年度多个创意写作论坛都将AI 时代的创意写作作为重要议题。第八届中国创意写作年会开设了“数字时代的创意写作”专题分论坛,议题涵盖了数字化创意写作与文化创新、计算创意学视域的创意写作、新媒体语境下作为高校通识课程的创意写作、AIGC与二次创作和协调创作、网络文学的智能写作等。邵燕君探讨了“AI挑战下的网络文学与人机互动写作实践”,指出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媒介的文学在底层逻辑方面与人工智能的逻辑有许多相通之处,人机协作势在必行。赵海霞从文化创新视角分析了数字时代创意写作的实践路向,任丽基于计算创意的研究视域为创意写作实践引入了新的视野。任丽认为:“计算创意学关注机器的创意,这对创意写作学秉承的‘人是创意的实践者’的认识是一个挑战。创意写作学需要将计算创意学纳入研究视野中。”任丽结合AI方面的Disco Diffusion、DALL·E 2、故事生成器(Story Generator),以及微软小冰等论述了计算创意的特点和叙述潜力,强调创意写作需要引入计算创意学的视野。在本年度中国写作学会年会上,孔唯佳也谈到人工智能开启的人机共创式的写作将会给“人类中心主义”带来冲击,ChatGPT 带来了新的文学秩序,“至少从文学秩序上来看,BOB·体育综合APP下载ChatGPT 的写作可能为人类中心主义控制下的文学创作带来无限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第七届创意写作高峰论坛也围绕人工智能与创意写作设定了专门性议题。在“ChatGPT 时代的创意写作”对谈环节,王宏图、杨庆祥、黄平、沈念分别就议题进行了发言。王宏图认为:“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原有的教学模式也急需变化,除了基本的文字功夫和写作能力培养外,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应从自我表达的培养路径转向自我认识、自我创造的轨道,形成个体化的感知方式,这涉及人格的修养、精神的历练与提升。”杨庆祥强调了通用写作是创意写作的前提。黄平较为关注人工智能写作的具体文本效果,认为这类“写作中缺乏细微、动人、动情的细节化的表达”。沈念还指出,人工智能写作将会倒逼作者的创作,激发创作者的潜能。王宏图的论点已经指出当前写作能力培养目标在技术进步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延伸。杨庆祥、黄平的观点则主要从人工智能创意写作的文本特点、技术基础等方面展开,人工智能与创意写作关系初步得到了多角度的勘察。
本年度也有多位青年学者针对数字化创意写作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创意写作作为一门学科在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与网络文学的关系一直是该方面难点。翟羽佳、赵英乔在《网络文学创意写作的学科定位与教学探索现状》讨论了网络文学教学问题,并就网络文学创意写作中涉及的人工智能自然语言生成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介绍了人工智能语言生成应用于创意写作的荷兰案例、浙江传媒学院和山东理工大学的网络文学创意写作建设概况。郭垚的《人工智能写作对写作教学的启示》视点聚焦较少关注的创意写作辅助写作和训练,并从机器学习的视角重估“背诵”、人工智能算法角度思考“模仿”,从反馈机制看待“修改”,基于人工智能的视角对写作实践的观念、方法进行了新的考量。此外,许旸也对部分高等院校创意写作教师、资深出版人的相关论点进行了梳理,认为人工智能可以降低写作门槛,“人机同行”是新趋势,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意写作是机器智能与人类创作者相互延伸、赋能的过程。
从本年度创意写作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总体讨论情况来看,其议题涉及智能化生成式写作的原理、写作人才培养方向、网络文学创意写作的学科建设等,话题较为多样,且能够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呈现出高度的活力。但是,当前如何将人工智能写作与创意写作的分文体训练结合起来仍旧是难点。目前网络文学、多媒体写作、游戏写作等都在不断借助人工智能创设新的写作方法,训练模块,这对创意写作传统的工坊训练方法既是契机,也是挑战,更关系到网络文学的创作方法的数字化革新,还需要注意与创意写作的学科理念相融合。创意写作的理念与方法可以为网络文学课程设计和实训提供可参照的技艺,在小说类型和人物设计、世界建构等方面有具体的增益。网络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生产中特别的一个类型,其对数字化工具、数据库的使用等,也可以反过来为创意写作学科提供新的方法探索和实践经验。
目前,创意写作的数字化转向和创意写作的数字化历史都已经纳入英语国家创意写作研究的范围。国内该方面的研究目前进展速度较快,但在细分领域的实践和学理性研究仍待加强。以人工智能写作为热点的数字化创意写作教学或可以借助其跨媒介、多模态的文本生成生产机制,进一步促进创意写作的跨学科、跨类型发展,带动创意写作学科从狭义的文学人才培养到广义的以写作为媒介的文化原创者培养的跨越。
近10年来,中国创意写作研究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发展很快,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客观上也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亟待深入思考。第一,与英语国家创意写作研究的总体情况相比,国内的研究更注重话语构建、理论框架的设计和核心概念的阐述,在具体个案、教学法及其理论讨论,特别是与其他学科的联动、对话方面的关注和交流有待加强。这既是中国创意写作研究的特色,也是需要注意反思的地方。第二,虽然创意写作基本理论问题已经有较大进展,但创意写作研究的范式和进路问题,仍旧需要在大的学科框架下深入讨论,世界范围内的创意写作最新的界定、图景也尚未充分被引介、研究。第三,创意写作研究的“创意写作史料学”文献资料整理和学科话语的构建问题也需要继续深入。作为一门学科的创意写作身份虽然得以明确,但这只是整个学科建构的一个阶段。第四,由于对国外创意写作学科史情况勘察仍旧局限于爱荷华大学早期以虚构、非虚构和诗歌工坊教学为核心的课程实践,而对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创意写作作为一门学科的多元化发展图景研究明显不足,亟待突破将创意写作等于文学写作教育的观念层面的束缚,走向新时代的文学文化原创的建制之路,大力开展创意写作的功能论研究。
反思2023 年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的相关成果,国内学者在创意写作领域的学理层面的建构性,话语方面的阐发具备了一定的主动意识,能够与国际范围内创意写作自觉的比较。但在创意写作研究方面的话语的系统性、核心概念方面仍旧需要继续开掘。比如,创意写作的疗愈论虽然勘察了学科史上的若干例子,但话语脉络仍旧需要进一步梳理。创意写作学科的话语框架,近年提出的主要论点之间的关系也有待继续阐发。在中国20 世纪以来的现代写作教育脉络中重新定义本土写作研究与创意写作研究的关系,也是有待进行的课题。此外,创意写作作为一门学科,与当代写作学、古代写作方面的纵向与横向的对话也需要加强重视。中文创意写作与英语创意写作的教学研究对话也需要继续展开,疗愈论作为创意写作研究的一个侧面,与创意写作的交集和分蘖点尚待加强研究。而模仿论在开辟了新的理论研究方向后,也需坚定地导向新的建构。作者论也需要系统地梳理作者视角的研究特性,走向新的创意写作诗学,打开创意写作功能论研究的新蓝图。我们期待,在未来不久,中国的创意写作研究者们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Copyright © 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400-533-8546 邮箱:derfloor.com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