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533-8546
网站导航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立德树人 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全国政协委员和派提案建言教育事业发展(一)

时间:2024-09-11 17:42:02 点击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后继有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情况,全国政协委员和派通过提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案由:习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必须牢牢抓住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基础任务。自2020年底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亟待优化:一是高校师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二是高校师资聘任、管理与评价方式降低绩效,三是利益分配下的资源倾斜阻碍了教师职业发展,四是青年教师队伍社会实践参与不足。

  建议:一、优化高校师资结构,构建合理的学历、职称、学缘、年龄金字塔。把博士学历作为招聘教师岗的最低要求,同时拓宽已有非博士学历教师进修渠道,中西部和地方高校在加大财政支持的同时适当降低科研要求。在教师职称评定上留出灵活空间,以“评审制”代替“定额制”,分岗分类制定职称评定要求,考虑多渠道破格评审条件。避免本校博士毕业生“近亲繁殖”,努力吸引国际化师资作为学科带头人,丰富研究团队的学缘结构。建立师资交互式和共享化机制,促进不同年龄教师在大学之间的流动,不同地域间的高校以“流动学者”“虚拟教师”的形式鼓励师资交互和共享。

  二、改革长期聘任制中的不合理因素,在评价和管理上给予教师自主空间。增加教学任务在绩效管理中的比重,拓宽学术研究的概念范围,制定科学的工作转换模型,将教学工作量和人才培养成效以一定权重转换成学术研究量。考虑高校教师的实际工作成效,将“非升即走”缓慢过渡成“非升即转”的人性化转岗机制。遵循“能不干预就不干预”的原则,减少行政对学术场域的干预,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管理权,简化高校行政机构。

  三、以提高资源分配合理性为目标,健全教师职业发展和薪酬保障机制。资源分配以能力而不以职务、帽子、关系为标准,为青年教师提供学术讲座、国家项目、出国交流、学术会议等机会。制定人性化的薪酬保障机制,处理好事业吸引和待遇保障、惠及普遍和奖励优秀的关系,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专人专议”,探索建立年薪制。

  四、政府、企业、高校合力推动教师社会实践参与度。政府从立法和政策上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以荣誉职位、兼职薪资等方式引导双向流动。企业主动寻求与高校合作,与高校建立产学研究基地,以项目式研究为依托,搭建理论成果与实践技术展示平台,推动产学融合。高校以人事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为核心,鼓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人事制度变革实现政事分离、扩大高校人事自主权、弱化编制管理。

  案由: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深化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支撑力量。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要求,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在数量补充、结构优化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也面临新问题:一是职业教育教师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二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供需失衡,三是职业教育教师管理机制改革亟待深入。

  建议:一、完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标准体系。瞄准类型定位,参考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有益做法,深入总结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各地探索的成功经验,整体设计职教教师资格体系框架。完善职业学校校长(书记)和教师职业标准。“双师型”认定要规范技能等级证书、技能比赛奖项和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采用。

  二、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培养层次,增强培训效果。在培养方面,尝试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增设跨学科性质的博士点,扩大硕士培养规模。扩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的招生范围,鼓励他们更多招收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职业教育经历人员。从社会舆论营造、经费配套、政策改进等方面,强化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的系统支持。同时,可尝试构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实施职业教育公费师范生制度,提高职业学校师资培养规模和力度,更好满足中西部高水平中高职教育师资紧迫需求。在培训方面,关注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将数字工作能力作为全国职教师资培训的重点,将数字能力框架纳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考虑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工作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计划,或将其纳入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三、深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管理改革。优化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将一定比例的流动岗聘任权完全下放到职业院校,完善多方投入机制,提高流动岗教师的课酬标准,完善行业企业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和支持机制,更好引导有意愿的企业高技能人才进入有需求的职业院校任教。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职业教育高度关注和具有合作意愿的契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合作,扩大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案由: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全面布局,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目标任务。教师队伍是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石,青年教师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希望。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关注个人利益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意识不强;注重知识传递多,传播思想、塑造灵魂、培塑价值的育人作用弱;关注科研成果评奖多,教学能力和课堂质量不高等问题。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相关机制,指导、督导、检查评估高校青年教师建设情况,将其作为院校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教育主管部门指导各高校做好如下工作:

  一、坚持政治铸魂,强化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一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引导青年教师从党的伟大征程中感悟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科学伟力,学会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砥砺品格。二要加强红色资源教育。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教育广大青年教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人精神血脉,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初心使命。三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感。比如,把佩戴党员徽章作为课堂礼仪标准,把重温誓词列为实践教学,这种有温度的课堂更有利于增强青年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使命意识和表率意识。四要建立师德行为规范。从行为举止、穿衣戴帽、仪表仪容、语言表达、教姿教态等方面制定细致的行为规范。

  二、坚持业务塑体,提高高校青年教员教学能力。一要制定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入职前三年是青年教师的最佳塑造期,确立“一年打基础、三年能胜任、五年挑重担、十年成骨干、二十年出名师”的职业成长路线图。二要加强基本功培训。定期组织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学习培训。三要提供展现平台。对新入职教员开展成长课,满3年教员开展展示课。通过名师示范、说课交流、教案研讨、专家点评等手段,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四要开展教学比武大练兵活动。让年轻教员人人参加教学比武活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教学氛围。

  三、坚持科学评价,激发青年教员教学积极性。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课堂质量、教改论文、教材、教学成果作为评价年轻教员的重要指标。二要坚持优岗优待、优才优待。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教师,大胆提拔使用。三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对于师德失范行为严肃处理。确保青年教师队伍的干净纯洁、活力迸发。

  案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我国的专任教师总数从2012年的1462.9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1891.78万人,增幅达29%。这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但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存在老问题,而且面临新挑战:一是教师队伍不平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二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仍缺少强有力支撑,三是教师需要持续学习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四是教师需要顺应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建议:一、支持发展高水平教师教育。充分发挥一流师范大学排头兵、领头雁的作用,积极实施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师范院校,系统提升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

  二、逐步提高教师教育培养层次。大力推进本、硕一体化的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拓展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适度扩大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招生计划。确保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吸引一流的生源,给予一流的教育,造就一流的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建构学科基础与教育素养“双向强化”的高水平师范生培养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教师,同时要突出师范本色,通过教科研赋能教师教育,夯实教学基本功,练就育人真本领。建立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协作联动机制,在教师互聘、合作研究、学生实习等方面紧密合作,推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

  四、以信息技术赋能和重塑教师教育。加大力度推进教师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推进人机融合,创新应用场景。加快建设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教育平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促进教育公平。

  五、鼓励支持师范毕业生到基层一线从教。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师资资源均衡配置。健全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的长效机制,优化分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边远地区、艰苦地区任教,鼓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鼓励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案由: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出台的18条重要举措中,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3条,分别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补充激励机制”“提高县中教师能力素质”。调研发现,中西部地区高中教师待遇低,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域高中发展提升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县中教育涉及教育公平、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县中教育是国家和地方共同事权,应改变当前县中经费供给主要由县级财政承担的状况,逐步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分担县中教育经费的比例。

  中央财政设立县中振兴专项经费,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巩固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县中教育经费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专项用于新建高中建设经费补助、化解债务,以及新招聘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

  适当提高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与学费标准。建议国家统筹测算高中教育成本,适当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参考义务教育尽快出台高中课后延时服务经费财政和家庭分担制度。由于绝大部分县中是寄宿制学校,在早晚自习、周末等时间经常加班工作,工作量大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但教师的额外工作缺少相应的补贴。建议国家参考义务教育标准,出台高中课后延时服务经费财政和家庭分担制度,为县中教师提供课后服务补贴。

  强化边疆县、民族县、脱贫攻坚巩固县高中学校新进教师“一揽子”待遇保障政策供给。建议国家为上述地区县中新进教师设立为期3至5年的生活补贴;按照中央和省级政府出台的保障性住房进校园政策,支持教师周转住房建设,鼓励和支持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

  案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与学龄人口不断增长,教育供需矛盾凸显,资源总量供给偏紧且分布不均。以浙江为例,作为人口流入大省,学龄人口入学及专任教师数量需求一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同时,浙出大量援派期在一年以上的在编教师,支援对口帮扶地区。由于历史欠账,各地应建的学校于近几年才建成,教师编制核定数量一直没有发生变化,且学校不能长期聘用临时代课教师,导致各地普遍存在教师缺编的情况。

  建议:一、教师配置“换标尺”,破解编制标准问题。建议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程度、学生规模变化、教学需求等实际,重新修订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各省可根据实际省情和教育改革状况,在国家标准额定范围内制定符合本省教育发展需求的编制细则。同时,建议教师编制与其他公共事业编制分开单列,明确教科研机构、中职学校、幼儿园等核编标准。

  二、编制核定“揭盖子”,破解编制总量问题。各地要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动态调整”原则建立教师编制管理体制,完善教师编制年度动态调整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统筹教师编制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缓解人口快速流入地的编制压力,同时继续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竞争力。对于人口净流入省市,在内部挖潜仍无法解决教师编制总量的,允许突破总量限制。具体可由省市报中央编办批准后增加,也可在国家层面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建立跨省域编制动态补偿机制。对于生源净流出的省市,冻结相应数量编制,进入国家“周转池”,调配给生源净流入省市使用。国家“周转池”总量不足时,刚性增加周转编制数量。对于承担国家对口选派教师任务的省份,由国家“周转池”给予相应的周转编制。

  三、创新机制“破藩篱”,破解编外教师问题。因编制总量不足使用非编教师的,建立健全培训教研、考核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机制,打通编外教师事业成长通道,同时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提高编外教师待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利用高校、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充中小学社会实践等课程和教学辅助力量。深化后勤服务改革,逐步压缩使用编制的非教学人员比例。规范中小学教育服务提供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推动中小学教育提供方式的多样化。半岛·BOB官方网站

Copyright © 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400-533-8546 邮箱:derfloor.com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