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半岛在线登录如何通过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讲述中国经验,与世界分享中国智慧,让中国学术出版在新形势下获得新发展?日前,在一场围绕“新时代的中国学术出版”的研讨会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展望了新时代中国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前景。
“进入新时代,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学术出版获得很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多、更高的要求,被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认为,新时代赋予了学术出版新的职责和使命,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阐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推动中国学术、中国文化走出去,加快出版融合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学术出版应当大有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发时代先声、传文明薪火,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贡献自身力量。”
“历史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这是做学术出版的机遇。学术出版人应当有底气,充分认识新时代学术出版的重大意义,吸收古今中外经验,更好地推进新时代的学术出版。”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认为,中国学术出版面临空前的历史机遇,需要学术界、出版界来深刻认识,跟的决策部署,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新的文艺复兴,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又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的伟大变革,是借助学术出版展示巨人的时代。”在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看来,学术出版的本质和使命就是思想的表达和传播;学术出版要通过专业化、精品化、国际化、数字化、大众化来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而保住学术出版的本质,实现学术出版的效益,就落实到了出版社的改革、建设、发展、经营之中,以及一次次辛勤开拓的出版实践之中。
叶小文坦言,在我们国家昂首阔步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支与时代同行、发时代先声的学术出版大军正在形成。“他们高举思想的表达与传播的旗帜,高举以思想的闪电、学术的光芒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让思想走在行动之前。”
打铁还需自身硬。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表示,做好新时代学术出版工作,要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追求,要勇于立言,要勤于立言。“这就需要出版人在立言上笔耕不辍、孜孜不倦,在个人专业上从不放弃,保持充实的专业出版的研究底蕴。”
“学术出版是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出版家的追求,做学术出版人要作出巨大的牺牲。”在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贺耀敏看来,学术出版是优秀出版机构的根本功能和基本职责。对于学术出版社来讲,坚守和弘扬长期形成的基本理念尤为珍贵和重要。贺耀敏表示,学术出版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文化襟怀,需要精心的组织策划和先进的管理理念,需要一代代出版人坚守出版的理念、品质和追求,推出一批批优秀的作品。
作为中国学术出版的重镇,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围绕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创立诸多优秀原创出版品牌,推进诸多重大出版项目,在主题出版、专业精品出版、学术出版走出去和出版业态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为我国学术出版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结合多年的出版实践,赵剑英坦言,对于学术出版地位和作用的准确把握和科学认识,是做好学术出版工作的前提。“学术出版关键是要当好学术研究的把关人、守护人和引领者,要以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为要义,要有对学术出版的科学认识、理想情怀和行动逻辑,要有一刻也不停留的理论思考、学术追求,要有坚定的干事创业的意志品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领域耕耘十多年的成功经验和优异成绩,以及对于学术出版理论和实践的思考与探索,对我国学术出版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崔建民认为,学术出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出版不仅是优秀成果的把关者,而且还可以是优秀成果的策划者。
学术出版满足了社会对创新知识的极大需求,发挥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学术出版的进程中,一本本有高度、有温度、有热度的书籍背后,凝聚着中国学术出版人的专业与热忱,见证了中国出版人挖掘学界资源守正创新的步伐。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当下,中国学术出版面临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国家与社会对创新性知识的巨大需求与学术出版供给之间存在的巨大张力,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未来中国的出版社,需要主动迎接互联网时代出版和知识的普及传播分享,需要在某些地方做‘弯道超车’的尝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主任、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认为,新时代带来了新的挑战,最新的知识的组织方式在发生变化。“从读者角度来说,如何迅速掌握核心的观点概念,迅速找到需要的知识点,是学术出版需要解决的问题。”他希望出版社今后能在学术出版方面带来更多更“好玩”的书,更方便阅读的书,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有价值的思想。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坦言,学术出版让出版和学者之间的结合度越来越紧密。
在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眼里,好的出版社不仅仅是出版物记录和展示文化成果的平台,有时候也起到组织和推动学术研究、文化建设的作用。在他看来,对于学术出版单位来说,最重要的是推出有学术分量的学术成果。要推出这样的成果,出版社要起到组织引导作用,鸟瞰全局,关注观察学术理论发展动向和前沿,在成熟的时候,通过成果把问题的前因后果、理论与实践的脉络、思想的精华梳理清楚并提供给读者,增进先进文化的积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语言所所长刘跃进则认为,如何实现更好的表达和传播,把学术的表达跟社会、跟百姓能够挂钩,跟社会起到同生共应、同气相求的状态,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学术出版最重要的是面向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陈众议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思想的表达也走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作者要面对成千上万的粉丝,他是互动的、共构的,学术出版也是如此,“如何把学术出版跟未来衔接起来,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出版人尤其是学术出版人,最主要的是做学术规律的发现者和引领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原所长陈甦认为,出版人做好表达与传播,这对国家、社会、历史的观察和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是通过时间的叠加、积累就自然会形成‘三大体系’的,其中是有一个主动的、自觉的建立过程。这里既有学术研究人员的努力,也有出版人在其中的努力,这样才能使‘三大体系’建设能够科学、及时与时代同步,甚至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