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6月11日报道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6月5日刊发题为《中国科研实力带动本土科学期刊发展壮大》的文章,作者是布赖恩·欧文斯。全文摘编如下:
过去20年来,中国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的科学知识生产国。根据英国数字科学公司的数据,去年有近83万篇论文涉及中国研究人员,占全球540万篇论文的约15%。2022年,中国在自然科学论文贡献方面的自然指数首次超过美国。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西方国家出版的期刊上,而不是中国国内期刊。
总部位于伦敦的桂花咨询公司总经理尼奇科·贡恰罗夫说:“中国的学术期刊一般不那么引人注目,所以中国研究人员倾向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贡恰罗夫等人合作撰写了一份关于2023年中国科学出版市场的报告。
中国正努力扭转这一趋势,推出多项举措发展壮大国内学术期刊。虽然进展缓慢,但这不仅能改变中国出版业,还可能对国际科学合作产生重大影响。
这其中有部分经济动机。中国每年在科学出版方面的支出超过10亿美元,而且随着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兴起,这一支出还在快速增长。在上述出版模式下,论文作者要向期刊缴纳文章处理费,才能让自己的论文获得发表。贡恰罗夫说:“中国正在想办法,以便从目前流向国际出版商的文章处理费支出中分一杯羹。”
但香港大学学者杨力苈说,中国的动机还在于摆脱西方主导的科学议程,鼓励研究人员开展更多能更好满足本国需求的科学研究。
改革中国零散的出版业将是一项重大任务。最新的举措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该计划包括向国内期刊提供数字出版平台和人员培训等支持,以培养本地出版和编辑人才。
目前还不清楚中国促进国内期刊发展的努力会对国际科学合作产生怎样的影响。英国牛津大学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西蒙·马金森说,不同类型的中国机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紧密的大学可能会保持这种联系,bob半岛在线登录并继续在主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但联系较少的机构可能会变得不那么关注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虽然中国的努力需要时间,但世界其他地区的研究人员和出版商对此不能忽视。马金森说:“中国是一艘大船,需要时间才能转向。但如果他们想,他们就能做到。”(编译/杨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