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回1969年美国那个酷热的夏天,一个名叫欧文·雅各布斯的35岁年轻人因破产而负债累累、呆滞绝望的坐在加州长滩的海边上。
而此时,距离他创办第二家公司还有7年的时光,谁也不会料到这个其貌不扬、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呆滞、木讷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大名鼎鼎的高通公司的创始人,会成为主宰全球通信产业命运的人。
高通创始人雅各布斯可谓是科学家创业成功范式的模板,随后诞生了Google、英特尔、思科等一批科学家创业公司,他们主宰了那个时代近乎一切本源的创新和进步。
时间推进到2022年的今天,太平洋的西岸涌现出一批科学家,投身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改革事业之中。
比如,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陈天石创办寒武纪;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工程学院杰出学人汤晓鸥创立了商汤科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学博士朱珑创立了依图科技;慕尼黑大学计算机博士、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余凯创立地平线;曾在全球顶级光学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SMART3D光学系统组任职的黄源浩成立了奥比中光……
在前几年的一场演讲中,著名科学家施一公曾谈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
当下为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出实验室,投身于创业浪潮,将科研成果进行市场化商业“变现”?是大势所趋?还是科研“不香”?创业与科研线、科学家创业背后的推手
在讨论谁是科学家创业背后的推手之前,我们先定义一下何为科学家?一定是陈景睿、华罗庚这个级别的人才可以称之为科学家吗?
其实不然,科学家的英文为scientist,是1833年英国科学史学家休厄尔仿照artist发明的,指的是职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即工作的主要时间都花在科学研究上就可以认为是科学家,副研BOB·体育综合APP下载究员、副教授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也是科学家。
视线拉回中国,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曾表示:“将科研成果转换并不是单纯的鼓励科学家直接出来创业那么简单,因为创业是一门学问、一门规律,只有2% 的科学家适合自己出来创业。像柳传志、任正非还有很多科学家跟适合当首席CTO,然后由企业家来做成果转化。还有50%的科学家做好自己的科研,培养学生,鼓励适合的学生出去创业。”
数之联创始人兼董事长傅彦在采访中也曾表示:“创业和做学术非常不一样。在学校工作,我们是“旱涝保收”的。每年无论怎样,教授的工资都非常丰厚,而且有电子科技大学的身份背书,也能顺理成章地拿到很多项目。再加上国家对教师的补贴,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压力是非常小的。但创业不一样。企业的每一笔开销都来自你自己,况且我们这个行业人力成本也比较高。像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400多人的规模,每年发出的工资接近1亿。每天一睁眼,头一件事想的就是下个月的工资在哪。”
根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2020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共申请了68720项国际专利,连续第二年称冠全球,数字较2019年增长了16.1%。
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40%左右的转化率,我国在这一数据上仅为15%左右,整体转化率相当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