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知网”运营方)的侵权纠纷案登上热搜,再次引发大众热议。
12月8日,赵德馨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知网未经本人同意,擅自转载其160多篇文章。他自2013年开始上诉维权,案件全部胜诉,获得赔偿的70余万元将用于出版著作。“我个人维权是次要的,希望能保护知识产权和知识分子创新的积极性。”
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官网介绍,赵德馨教授是我国经济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近六十年,著述颇丰。于1951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合作系,并留校任教。于1998年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活跃在经济史学研究的第一线。即使到今年,耄耋之年的他还在忙于《楚国的货币》一书的修订。
而这次的“出圈之战”,便是赵德馨教授状告知网擅自收录他的100多篇论文。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赵德馨”,有181篇相关判决文书,被告多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期刊杂志社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学术期刊公司),案由多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学术期刊公司为中国知网的运营方。
其中一份裁判日期为2020年12月23日的一审民事判决书显示,原告赵德馨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在该学术领域内发表了诸多学术论文,享有较高声誉。作为《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的作者,原告对该章享有完整的著作权。
后来赵德馨教授发现被告中国学术期刊公司在其运营的网站“中国知网”中擅向公众提供涉案文章的阅读、有偿下载服务。被告未经原告许可擅将原告作品数字化并在网站上传播、销售,其为严重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权利,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中国学术期刊公司辩称:案涉文章为原告发表在相关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之上, 属于该期刊的具体内容,而该期刊作为汇编作品具有独立和完整的著作权,被告已就《中国经济史研究》(包含案涉文章)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国知网上的收录和信息网络传播取得期刊授权,被告具有合法授权,并未违反法律规定。
法院认为,涉案作品属于文字作品,依法受著作权法保护。根据涉案作品的署名及发表情况,在相反证据的情况下,本院可以认定原告系享有涉案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作者。被告在其经营的“手机知网”软件上登载了与原告涉案作品并允许网络用户下载,使公众可以在一个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该作品,已经构成对原告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害。
最终,法院判决中国学术期刊公司赔偿赵德馨经济损失3600元及维权合理开支38元,共计3638元。
目前在中国知网检索作者“赵德馨”,未发现有相关论文。赵德馨教授表示,在维权后,中国知网已经将擅自收录的文章删除。
而对于赵德馨教授投诉的“自己下载还要付费”一事,中国知网工作人员于12月8日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作者自己的文章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作者可以在知网首页点击,‘作者服务’进入‘学者库’,注册登录后输入单位名称‘认领个人论文’。未能按照单位匹配的成果,可以通过‘文献检索认领’继续认领;对于同单位同姓名匹配错误的论文,也可以选择退领。”
中国知网方还表示,知网正常是与学校和期刊编辑部合作的,不与作者直接对接,“知网有具体的资源合作部门和学校及期刊方面对接,获取相应的资源,展开具体的合作。”
也有专家认为,“谁维权就下架谁的文献”确实解决了侵权的问题,却也堵住了文献原作者取得影响力的路径。对此,知网还应拿出更大的诚意,在为学术共同体提供文献服务的同时,本着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尽可能让作者获取他们应得的收益。
当天,央视网也就此事进行了点评。认为中国知网收录当下原作者撰写的学位论文、期刊论文,至少在形式上满足了“授权”要件。但是,这样“授权”格式条款是明显有问题的。
一者,它没有溯及力,不能让中国知网获得条款生效之前的已经发表的论文、文章的网络传播权。可中国知网是明知自己理亏,还是“霸王硬上弓”,收录了相当数量未授权论文。
比如,赵德馨教授被侵权的论文,有的发表在2011年,甚至更早,当年这位教授发表论文时没有签署授权文件。再如,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代表已故作家汪曾祺,也曾以类似理由起诉中国知网侵权收录、传播其文章。
无论是89岁老教授,还是汪曾祺先生,他们之所以能赢得官司,还是因为文章发表较早,没有被要求签署授权协议,从而逃出“被支配”的命运。如今,绝大多数论文的作者可能会因为“被同意”,从而很难向中国知网维权。
随着收录论文越来越多,中国知网“借鸡生蛋”的生意正在完成生态闭环,将来作者打赢官司的希望会越来越小。
其次,中国知网的授权条款涉及“霸王条款”、垄断问题,没有真正体现出对知识原创者的尊重。论文作者呕心沥血创作出的成果,发表后被收入中国知网系统,用于牟取高额经济利益,而原作者却无法从中获得应有报酬。
譬如,中国知网向博士论文作者仅需一次性支付100元,以及400元的检索阅读卡,但是,这些文章每在中国知网上被下载一次,平台就会收取0.5元/页甚至1元/页的费用。
甚至连人民日报客户端和人民日报微博,在12月9日这天两次就此刊发评论:近年来,中国知网面临的定价风波、版权争端不断,官司缠身、备受诟病。是时候反思己身,刷新经营理念了!拿出行动,变革收录、运营与盈利模式,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之网织密织好。
而影响越大,责任越大,对于知网这样的平台,任何时候都不应滥用影响力,搞成了“店大欺客”,更不应输了官司就意气用事。面对维权和批评,知网应当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赢得大家的谅解,虚心接受监督和批评,在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发展上,找到合理合法的平衡点,这才是长远发展的正道。“中国知网不能输了官司就下架我的文章。”这是赵教授的观点,也道出了广大用户的心声。任何企业都必须知法懂法守法,知网知否?
同一天,光明日报也评:在法治体系日趋健全完善的当下,每一位知识产权拥有者,都应保持法治思维,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善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关出版管理部门应以知识产权法为指导,完善相应的版权版税实施办法,细化作者—出版方—转载方的权责利。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督促各法人主体尊崇宪法和法律权威,践行法治理念,规范运营机构经营活动行为,不给不法行为以可乘之机,让法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据悉,中国知网的前身源自1999年“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它打出的口号是“创新知识资源全国共享行动计划”,也算是个公益性质的网站。当然,公众并非不愿意看到知网赚钱,而是希望知网在赚钱时,能更多考虑到学术共同体的利益与社会影响,不要摆出过于难看的“吃相”。
一方面,作为以传播知识为使命的国家平台,知网还应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起到表率作用,无论如何都不能漠视作者权益,做出“暗度陈仓”的侵权行为。另一方面,知网赚到的钱,还应积极投入到平台维护、功能开发、回馈作者等方面,反哺为其提供盈利基本盘的学术共同体,如此才能让知网在“学术生态圈”中发挥有机循环作用。
倘若知网真是惨淡经营、自顾不暇,人们自然不会对其提出过高的要求。然而,从近些年的数据上看,知网的盈利水平一直处于高位。根据公开报道,知网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9.7亿元,毛利率61.23%,2016年营收为8.34亿元,毛利率63.48%,另外同方股份2018年半年报也显示,知网上半年营收超过5亿,毛利率58.83%。半岛·BOB官方网站明明已经赚了这么多钱,知网的收费却还连年看涨,让不少长期订购其服务的高校叫苦不迭。高校与研究者掏出了大把真金白银,既没有得到平台更好的服务,赵德馨教授这样的作者也没有得到收益,心里又怎么可能平衡得了?
但想抑制知网垄断价格,制止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不能只靠作者“单打独斗”,还要靠相关部门、行业协会、著作权人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攻破知网的“垄断堡垒”“侵权堡垒”,从而更好地为知识产权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