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卖得如何,常用“畅销”与否来衡量。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也有相应的衡量标准。从1990年开始,人们就称呼那些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药物为畅销药,超过25亿美元的则被称为超级药物。近日,美国“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新闻”(GEN)网站推出全球2013年最畅销的25种药排行榜,国产药无一上榜。
GEN网站依据2013年各制药公司在新闻、年报、投资者材料、会议所公布的销售或收入报告,统计其2013与2012年度销售额及其年度同比、2013与2012第四季度销售额及该季度同比,推出2013年畅销药榜单。
榜单中位列前三的疾病分别为:癌症(6种药物)、关节炎(4种药物)、糖尿病(3种药物),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疾病、艾滋病、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各有两种药物上榜。这些“畅销药”大多集中在慢性病、难治病等领域,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从市场角度看,生产治疗慢性病的药品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销售额与利润。
由于专利到期问题,2012年上榜的波立维、立普妥、顺尔宁被淘汰出局。为鼓励药厂研发新药,保护知识产权,政府通常会给新药10~20年不等的专利权,允许药企获得高额利润,以保证能够收回研发投入的经费。专利到期后,相对便宜的仿制药大量上市,形成激烈竞争,导致不少药品的销量和销售额下降。
令人遗憾的是,在这25种药品中,没有一种是国产药。上榜药品中,销售额较低的也有30亿美元。比如排名第24位的降糖药门冬胰岛素,2013年的销售额为31.01亿美元(约合192亿人民币),而国内常被大家认为“畅销”的感冒药,如快克(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每年的销售额为7亿元人民币,差距实在不小。
说起国产药,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感冒药。我国十几亿人口,没吃过感冒药的几乎没有。可为何如此大众的药销售额还比不上榜单里那些相对“小众”的药物?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告诉记者,大量感冒药都是专利到期后的仿制药,没有价格保护,因而利润较低。海南快克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天立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市场上的感冒药种类非常多,企业要应对激烈的竞争,只能减少利润额。记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上搜索感冒药,仅“感冒清热颗粒”就有156条记录。
此外,慢性病发病率的升高促使企业研发新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美国标准普尔公司预计,降糖新药的上市,将会促使降糖药市场从2012年的350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580亿美元。据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预测,至2012年,全球抗肿瘤药市场将以每年12%~15%的速度成长,几乎是全球药物市场平均年增长率的两倍。尽管抗肿瘤药、降糖药等市场中不乏国产药的身影,比如阿斯利康的瑞宁得(阿那曲唑)、诺华的弗隆(来曲唑)、赛诺菲安万特的多西他赛和奥沙利铂等抗癌药品,都有众多国内企业在争相仿制。但于明德指出,中国医药市场中,创新药很少,大多数都是仿制药,而且生产成本极低,价格往往是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比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罗氏公司生产的原研药“罗氏芬”价格在50元以上,而国产的仿制药却仅有bob半岛在线登录4~5元左右。正是上述原因让国内药企很难赚到钱,难以进入畅销药榜单。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公布的《中国医药产业60年发展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产业快速发展严重不适应,医药企业目前投入科技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1%左右。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发布的《制药企业质量体系调研项目》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药市场份额不足30%,而发达国家市场上的专利药通常占50%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国内药企不愿投入创新,与以下原因有关。
中小药企不敢冒险。新药从立项、临床报批到进入市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被市场认可和产生效益的过程更漫长。一旦投资失败,就意味着几百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损失。对于我国数量庞大的中小药企而言,生存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不敢在新药研发创新上进行投入。
药品定价缺乏优惠政策。国内一家药企负责人曾表示,由于定价限制,国产药价格比国外对手低了两成多。国家对外资企业药品在国内定价有政策保护,也就是原研药单独定价。“外资药企上世纪80年代可以自由定价,国内药企则要经过层层限价,利润被挤压得微乎其微,自然谈不上研发和创新。”该负责人说。
鼓励新药的政策不够。于明德告诉记者,创新药很难进得了医保,导致老百姓用得少,销量上不去,回收成本难,自然不愿意生产。此外,国内很多药品招标机制都要求低上加低,导致药价甚至低于成本,药企利润极低,没有发展空间。“30多年的药品降价让药价降到不能再低了。”于明德说。
国外药企的冲击。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家重视引进外资,尤其在医药领域,如药品取名、定价方面都有政策支持,对本土产业的支持政策却很少,这对国内企业冲击很大。“没有资金积累,就没有科研创新和研发动力,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也都纷纷跑到外企去了。这样下来,自然难以发展出世界认可的知名品牌。”何天立分析说。
据IMS预测,到2020年左右,中国医药市场有望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急需提高新药研发能力,这也给国内药企带来机遇。两位专家对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出全球畅销药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首先,药企要把眼光放长远。低成本的价格仍具竞争力,但这更多是来源于自身的技术创新优势。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计划提出,我国到2015年开发出30种原创新药;到2020年,让新药研发能力达世界一流水平。
其次,从国家层面激励创新。国际经验表明,政府激励政策对引导药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日本政府对创新药品的加价比例从2002年的40%升至2008年的70%~120%。同期,日本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也由销售额的13.8%提高到20.9%。具体来讲,于明德呼吁,国家在制定政策时需要科学化。一是各种医疗保险要接纳创新药。“国内财政可以按比例给付,比如钱多的时候可以多报点,钱少的时候可以少报点,但不要完全禁止创新药进医保。”二是追求价廉可以理解,但不能将药价压到让所有仿制药都没有再生产的空间,导致国内药企丧失生命力。
最后,鼓励国内药企走出去。于明德呼吁,国内药企一定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特别要走向欧美日市场。这三大市场的药品销售额占全球总额的76%,国产药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得到发展,才有可能进入畅销药榜单。但过去,由于中国的质量管理体系达不到发达国家标准,药品质量有差距,所以走出去显得比较困难。“但近3年来,国内大概已有40多家企业获得国内新版GMP认证,达到了欧美日的质量管理标准,取得了美国FDA、日本厚生劳动省等机构的认证资格,有能力将自己的产品送到国外去了。这是很好的苗头。”
不过,何天立也提醒说,国外药企不会主动来帮助我们发展,不少中外合作都是以大鱼吞小鱼告终。“打铁还需自身硬”,国内企业要想展开跨国合作,还是要把自身的研发能力、销售渠道等打造好,才能与大企业站在同一个谈判台上。▲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亿用户。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