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533-8546
网站导航

破题焊接“卡脖子”这家研究所用材料串起上下游

时间:2024-08-24 11:22:54 点击次数: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与他们一直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双方开展了两个批次四个项目的联合研发合作,并在持续推进中。”

  11月30日,在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绿色制造熔接技术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国家友谊奖获得者、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巴顿焊接研究所中方院长郭瑞·弗拉基米尔,对与绿色制造熔接技术研究所的合作前景充满信心。

  焊接被称为“工业缝纫机”,是生产制造中的关键技术。小到一枚集成电路芯片、大到一艘航空母舰,都离不开焊接。

  “熔接技术研究所通过打造一个公共服务平台,集聚研发、人才、产业资源,解决产业瓶颈,补齐我国高端焊接产业短板。”永钢集团副总裁、绿色制造熔接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刘瑜告诉记者。

  在永钢集团的轧钢车间一角,摆放着一根根轧辊,这是生产线上经常需要替换的关键耗材。

  “这些轧辊就像‘擀面杖’,把钢铁挤压成型。”据张刘瑜介绍,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受应力作用,轧辊使用一段时间后表面出现裂纹,局部甚至会磨损、剥落,只能报废。

  据统计,永钢集团年轧辊消耗量约2000吨,90%不进行修复直接报废,进行修复的部分效率低、成本高。国内其他钢铁、有色冶金企业也面临同样问题,年消耗量少的数千,多的达几万吨。

  其实,轧辊只是表面磨损,芯部还可以继续使用。于是,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推动永钢集团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深入对接,首批攻关项目就包括了绿色轧辊电渣堆焊修复技术。

  张刘瑜说,通过焊接修复,轧辊的寿命提高2倍,成本仅是新轧辊的70%,也就是说现在1根轧辊成本相当于过去3根轧辊,“像永钢这样产能1000万吨的钢铁厂,每年可节约成本几千万元,而全国钢铁产能近10亿吨,节本降耗空间巨大。”

  不仅仅是钢铁轧辊焊接,总体而言,我国焊接研究起步较晚,先进焊接材料与技术始终处于追赶状态,如在能源领域,核电、火电、LNG储罐关键部位用焊接材料全部依赖进口,输油输气管道近四分之三依赖进口。

  同时,国内焊接材料的发展滞后于基体材料的发展,日益成为制约我国高端制造的瓶颈。据统计,国内高端焊材80%以上依赖进口,如何实现这类高端焊材的国产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焊接技术应用广,创新链长而散,整合难度高。对于绿色制造熔接技术研究所来说,他们面临的难题是,一家新成立的研究所如何吸引高层次人才。

  记者获悉,研究所总投资4.2亿元,虽然永钢集团投入1.5亿现金和1.8亿设备,但是持大股的却是人才团队。

  “为了激发人才团队的积极性,我们在股权结构和资本投入上进行了创新。”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冯翔表示,研究所的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才团队占股36%,永钢集团占股34%,其余为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张家港高新区、南丰镇等持股,企业虽然投了大钱,但投资主要作为运行经费不占股份。这样一来,既保证了研究所有充足的经费,又保障了人才团队的成果转化利益,一举多得。

  目前,研究所已组建3个项目团队,包括绿色电渣堆焊修复技术团队、智能焊接系统研发团队和绿色特种焊接材料团队。但张刘瑜也表示,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他们不会无限制铺摊子,而是成熟一个项目引入一个团队。

  冯翔表示,研究所的目标是建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的开放式研发服务平台,在高端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及智能制造等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

  “永钢集团作为冶金企业,也拥有多年焊接用钢生产经验,所以我们将从材料环节切入焊接领域,用焊接材料整合焊接技术创新链。”张刘瑜告诉记者。

  目前,永钢集团开发的P91等耐热焊丝用盘条,半岛·BOB官方网站已填补了国内空白。接下来,研究所还将重点开发耐热、高强、超低温等特殊应用场景下的焊接材料,建设国产高端焊材产业链。同时,推进智能焊接信息化、数字化应用,在管线安装、造船、压力容器制造等领域实现机器换人。

  “除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外,我们还将设立产业发展中心,承担自研成果、引进吸纳成果的产业化项目,将前沿成果产业化,推向市场。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培养高端焊接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焊接发展注入新动力。” 张刘瑜说。

Copyright © 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400-533-8546 邮箱:derfloor.com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