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533-8546
网站导航

在国际维和实兵演习场 听他们讲述维和故事

时间:2024-08-21 20:15:33 点击次数:

  ■国防在线客户端记者李晨 特约记者 张淼 陈芋帆 曹瑞 黄攀越 焦光辉 于飞

  谈起猛士突击车,我面前这位斯文儒雅的医疗分队手术组组长赵三军变得有些激动。

  2017年11月,赵三军作为中国第四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随队军医,前往朱巴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在一次到耶伊地区的巡逻途中,搓衣板似的路况让从不晕车的他感到眩晕难忍。“当地没有成型的路,想开快都不可能。”

  赵三军穿着厚重的防弹衣、怀里抱着步枪,以半卧的姿势坐在猛士突击车里,降低重心,保持平衡。经过艰难跋涉,队伍到达临时行动基地时已是深夜。

  随着政府军与军间交火的升级,基地人员随时都有可能被流弹击中。赵三军“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一场武装冲突之中,这是以前所想象不到的危险。”赵三军做好了冲上去保护队员的准备,“我首先是一名军人,其次才是一名军医!”

  “共同命运-2021”国际维和实兵演习按照联合国标准作业程序、交战规则和实战要求,依托实景、实案、实装、实兵设计演练行动。基于真实联合国维和任务场景构设的综合演练区,让赵三军又想起那年的维和岁月……

  为了在执行任务中发挥重要的医疗服务保障作用,从陆军第82集团军医院抽组的医疗分队将许多信息化、智能化的设备应用到此次演习中:无人机消杀可以实现大面积、高效率的环境消杀;5G+移动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实现中国维和步兵营二级医院和国内顶尖医疗专家的无缝对接;“箱仪一体化”则是将心电监护仪、微量泵、心肺复苏机等急救仪器整合到一个箱组内,在野战环境中对伤员进行急救复苏和重症治疗。

  从空中俯瞰训练场,我对“纵马仗剑、吹角连营”的情怀与意境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登上直升机,透过舷窗望去,参演官兵在训练场上肆意挥洒朝气与活力,他们无不希望着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联合国维和行动作出新的贡献、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高标准完成此次演习赋予的物资护卫、空中警巡、战场侦察等任务,直升机分队指挥员郭中辉带来了几位“王牌飞行员”,我们乘坐的这架直升机的机长马计营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中国第3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的副队长,马计营和队员们一起完成了20多项急难险重任务。中国维和直升机分队因此被联非达团誉为“不可或缺的航空力量”,并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

  为了配合快反队员高效完成“1机8绳同降”这一课目,指挥员郭中辉带着马计营和飞行员们对空地协同及战法运用进行了反复研练。

  野战环境中,土壤松软且泥泞,直升机落地后很容易陷进去,因此只能选择低空悬停或是单轮接地。为了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的任务场景,增加训练难度,直升机选择在一反斜坡投放快反队员,这意味着直升机只有一个进入方向,无论此时是逆风还是顺风。

  直升机旋翼产生的拉力、气流拍打产生的地面效应,都对马计营的操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对于地面来看,直升机是‘停稳’的状态,但飞机状态一直在变化,我们要不断修正,否则就会拖拽快反队员。”

  但马计营依然信心满满,“在维和任务区,我们只能通过仪表和有限的导航手段做辅助,飞出去后只能靠自己来保持航向。但是在这里,我们有团队做支撑。”

  近年来,中国维和部队从单一军种为主向多军兵种拓展,任务类型从支援保障向综合多能转型,行动目标从制止武装冲突向建设持久和平延伸。中国军队维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为联合国维和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就在“共同命运-2021”国际维和实兵演习开始之际,仍有2241名中国维和官兵在联合国总部和7个任务区执行任务。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下线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bob半岛在线登录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

  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卡点问题,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数据表明,高技术产业是拉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强支撑,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阵地。

  近十几年来,强流质子加速器的发展,带动基于加速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研究员邱杰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医理工协同碰撞出的火花,让更多“中国制造”投入到临床当中。

  孙友宏:钻探作为地质研究、资源调查和科学探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获取地下实物信息的手段。在某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如南极钻探领域,我国的技术与装备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冰下湖清洁取样探测装备等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里有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生态监测站——中国科学院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2023年4月,北工大举办首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与会企业发布技术攻关榜单,由北工大科研人员“揭榜”。纪姝婷团队与北京智同合作,成功研制出加工摆线齿轮的刀具,并依托国产机床,建立了高精度摆线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进展迅速且致命的肺部疾病,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挑战。多个国际团队的研究也表明:肺损伤诱导的中间态肺泡干细胞与肺纤维化密切相关。

  南美洲的一种肺鱼是迄今发现的拥有最大基因组的动物。通过将美洲肺鱼基因组与其他肺鱼基因组进行比较,研究人员确定,美洲肺鱼每1000万年向其DNA中添加相当于一个人类基因组的基因。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史全研究员团队与吴忠帅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前期柔性相变薄膜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化学交联合成方法,并利用湿法纺丝技术,开发出一种具有固-固相变特性的本征柔性相变纤维。实际人体热管理实验表明,该柔性相变纤维具有优异的温度控制性能,为新一代智能调温纤维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助理教授吴惊香团队揭示了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底物结合及抑制机制,为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研究奠定了基础。尽管研究已揭示了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的底物结合及抑制机制,但对吴惊香团队来说,“闯关”远未结束。

  研究人员介绍,就像水龙头的阀门可以调节水流的大小,晶体管也能够调控由电子或空穴等载流子形成电流的大小。研究团队通过可控调制热载流子来提高电流密度,发明了一种由石墨烯和锗等混合维度材料构成的“热发射极”晶体管,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受激发射”热载流子生成机制。

Copyright © 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BOB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400-533-8546 邮箱:derfloor.com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