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諱言,有了各種人才稱號的“帽子”,青年科技工作者可以得到更多的科研支持。但“帽子”畢竟有限,戴上“帽子”的也是少數,如何激發更多沒有“帽子”的青年的創新活力?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光機所”),專為沒“帽子”青年出台了人才激勵計劃。計劃實施以來效果如何?記者走訪了所裡幾位青年。
“我獲得所裡支持的時候,《自然》封面文章還未發表,我也不是國家、上海市人才計劃的入選者,在這個時候,獲得的認可對我來說意義非凡。這種激勵讓我可以全力以赴投身研究,並讓我們青年科技工作者對所裡產生了更深的歸屬感。”王文濤研究員告訴記者。
增強了歸屬感的“支持”,正是上海光機所實施的“尚光青年人才”計劃,按照青年人才成長階段分為甲、乙、丙、丁四類。2020年,王文濤獲得甲類支持,用他的話來說,“支持力度還挺大的”,稅前收入一年多了25萬元。
王文濤不負所期。一年后,2021年7月22日,上海光機所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基於激光加速器的自由電子激光,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自然》上﹔2022年王文濤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
如今,王文濤依然覺得時間不夠用,“成果是階段性的,雖然我們目前在這個領域走在國際前列,但接下來更多需要思考的是,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路怎麼走。”
“說實話,我們做工程的出成果比較慢,也很難發論文,如果按照常規的人才評價體系,確實比較難操作。”41歲的陳迪俊研究員從在上海光機所讀博士起,一直從事工程研究。
“畢業時所裡的航天激光工程研究剛剛起步,這件事對國家挺有意義的,我也就沒有考慮其他工作。”陳迪俊告訴記者,當時去企業的同學都拿了高薪,他那時還單身,“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但幾年后他結婚生子,一下就感受到了壓力。
半岛·BOB官方网站
適逢上海光機所2014年針對優秀的副研究員出台了“青年特聘研究員”計劃,入選者不僅可以提前享受研究員待遇,還具備博導資格,可以招收博士生,在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激光器研究中嶄露頭角的陳迪俊入選第一批青年特聘研究員。“這對我的支持挺大的。一方面,當時是我家庭經濟壓力最大的時候﹔另一方面,從副研究員到研究員,本來需要一定的年限,這種不拘一格的選拔讓我感受到了所裡對我的認可。”
2020年“尚光青年人才”計劃一推出,陳迪俊即獲評甲類。“相比待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對我們做工程研究崗位人員自信心的提升。周圍做工程的同事也看到了值得去努力的方向。”
“我以前以為人才‘帽子’很重要,但現在我和身邊同事慢慢發現,隻要有线歲的姜益光告訴記者。
5年前,姜益光博士畢業,放棄了年薪50萬元的工作,留在上海光機所做博士后。“當時,我手頭的紅外材料研究剛做出點眉目,放棄實在太可惜了,還是想做一些對國家有用的事情。”
2020年,姜益光入職上海光機所沒多久,就獲評“尚光青年人才”計劃乙類。“我當時沒有任何人才‘帽子’,但享受到了所裡的人才政策改革紅利。”
2022年對於這位“90后”來說,是值得驕傲的一年:作為年紀最小的負責人入選中國科學院青年交叉團隊﹔獲評上海光機所“青年特聘研究員”,享受研究員待遇。
“我現在是乙類,接下來打算沖甲類。對於青年人來說,除了待遇,還要有平台,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把工作做到國際最前沿或最高水平。”35歲的彭宇杰研究員告訴記者,他在上海光機所感受到,這裡科研氛圍濃厚,鼓勵創新,年輕人也非常願意留在所裡。
彭宇杰繼自主研發了上海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的泵浦源系統后,又開拓了一個研究新方向。“以往的超強超短激光裝置都集中在可見或近紅外波段,我們將其拓展到了中紅外波段。”
不僅待遇有上升空間,還有能成事的平台,35歲的劉愷也感同身受。和高功率無源光纖器件打交道的他,去年獲評首批上海光機所卓越工程師(青年),在他看來,在上海光機所,青年人隻要努力,就會有發展的空間。
“所裡工程任務多,因此有不少青年技術支撐人員,他們往往只是大工程、大裝置任務中的‘螺絲釘’,但也是技術活,做好了也可能培養成為大國工匠。”上海光機所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新設立“尚光卓越工程師”,專門支持緊缺急需的關鍵技術支撐人才。
採訪中,上海光機所人力資源部負責人接到一個電話,對方想上門來“取經”,學習青年人才工作經驗。最近一段時間,他們接到不少這樣的電話。
青年人才始終是培育戰略人才力量的重心所在。從不拘一格的“青年特聘研究員”,到“甲乙丙丁”類尚光青年人才,再到新設立的“尚光卓越工程師”,上海光機所打造的特色人才培育計劃自成體系,覆蓋45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員、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這些青年人才或耐得住寂寞潛心從事基礎前沿研究,或坐得住“冷板凳”持續攻關核心技術,給他們以機會和舞台,就是讓創新力蓬勃發展,讓具有策源意義的“核爆點”盡快涌現。
人才激勵體系的背后,是“破題”的決心。就如記者採訪中感受到,一線青年人才考慮的是“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路怎麼走”,所裡多年來謀劃的時間尺度也是未來5年、10年……瞄准我國建成科技強國的目標,需要加快青年人的成長,通過設資助、給崗位、壓擔子,遴選出優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上海光機所實施的青年人才激勵計劃,體現了這種迫切性。特別是所裡在可用於人才激勵的經費有限、統籌資金頗為緊張的情況下,拿出“真金白銀”激勵青年人才。決心與制度共同發力,讓科研人員“耐得住寂寞”“心無旁騖”漸成風氣。(記者 黃海華)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